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2014-04-29 00:00:00涂定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5期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语文人文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夯实基础、创设情境、整合资源、适时总结等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的“大语文”教学观。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获得充分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能逐步达到最佳境界,学生就会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教学方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强调“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在认识上,要求依据人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倡导“大语文”教学理念,这是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本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和冲击。

一、夯实基础,引导自由阅读

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具性。既然是工具,它就要被学生掌握、使用。学生如不能正确掌握使用好祖国语言文字,其他的也无从谈起。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位,重视字词的书写、词语的辨析、修辞的运用等基本语文素养。

1.规范地书写汉字。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前提,古人云:“字如其人。”一笔一划皆显性格。规范地书写汉字不仅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弥补人性格上的缺陷。

2.引导自由阅读。阅读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可阅读是农村学生的一大盲区,这其中原因很多,困难也很多,但也不是毫无办法可想。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本的美文。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辅以教师推荐订阅的报刊杂志,增大同学们的阅读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情境创设常用的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2.利用演绎推理;3.利用类比推理;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5.借助童话故事等。以《小小的船》为例,可以让学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再引申:“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可以登月,而且还能乘一只小小的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小船呢?”

三、整合资源,交还学习主动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项艺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所有的教学资源,并整合其优势,诱导全体学生动起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四、适时总结,提升自我能力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如《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得出:将士们将思乡埋在心里,将幸福与安宁留给家人的豪迈情怀。

语文教学的形式无论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情感体验,相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境界,学生也一定会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