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积累素材,习前指导,积累习作素材;寓乐于学,丰富习作素材;关注情感,挖掘习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渐做到有话可写。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体验
对于习作,多数学生厌倦、敷衍甚至抵触,成文也常是篇幅短小、内容贫乏、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教师要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中的缺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作文,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前指导,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作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学生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以激发写作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写作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是要求学生在两节课内于课堂上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无怪乎学生习作时 “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因此教师要做好习作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在作文课前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应局限于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更长。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习作。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走近这些文化瑰宝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教师可提前两周让学生从传统节日、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传统小吃等几方面选择其中一种文化去分组收集资料,制成手抄报或电子板报,在口语交际课上小组汇报成果。这样写出来的习作即使篇幅不大,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值得赞许。
二、寓乐于学,丰富习作素材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中生智,在游戏中观察,在游戏中领悟,是教学生活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教师设置的游戏都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预设,细致组织,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游戏,让学生在这些游戏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如开展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 “两人三足赛跑”“哑剧表演”等,都是让学生痛快地玩一场,然后全班交流,畅所欲言,最后下笔成文,学生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经常带领他们做一些科学小游戏。让他们留心实验操作过程、观察科学现象、探知科学原理。
三、关注情感,挖掘习作素材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脑中积累的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经验,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学完后,让学生们仿写家乡的夜景,对于天天生活的地方他们竟然觉得没有可写之处。于是笔者找来了许多夜景图制成了课件,引导他们欣赏夜景,每幅画面都让孩子们“哇”个不停,都说从没发现自己的家乡这么美。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穿城而过的河,就像色彩斑斓的锦缎,绵延几公里的堤岸犹如两条黄金蟒,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自己的倩影投向河面,好像在比美。河上有几座桥,在灯光的照射下,仿佛道道彩虹。桥面上流光溢彩,桥下浮光跃金。”可见,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写出来的作文景美情更深。
让语文习作教学紧紧围绕着“生活”“游戏”“体验”而展开,在最广阔的空间中去引领学生知人、悉事、见景、入情、赏物、明理。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