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14-04-29 00:00:00曾火养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5期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通过在文本精彩处模仿,在情感共鸣处下笔,在结尾处想象延伸三个方面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

[关键词]写作;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处“动笔”,实现读中仿写,读写互促,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精彩。

一、在文本精彩处模仿,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其中蕴含着作者独具匠心,遣词用句的精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些优美句子段落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和品味,领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教师可在文本精彩处让学生仿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描写的,在学生品读。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文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及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教材中构段方式以及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进行仿写。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是表达。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本,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写起来就显得简单许多。

二、在情感共鸣处下笔,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思维碰撞的过程,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深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情感的共鸣处进行拓展写话,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加深体验和感悟。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尤其是在课文结尾处才交代了小伙子和老党员的关系,他们是一对父子,当读到这的时候,学生已经深深地被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所感动,与作者的心情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此时此刻,面对突然消失的身影,面对得救的群众,面对失去亲人的老太太,你肯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此刻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如此,在情感共鸣处拓展写话,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学生的感悟、理解会如涓涓细流一样流泻于笔端。

三、在结尾处想象延伸,实现读写结合

有许多课文在结尾的时候,使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时可以就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就这部分内容想象延伸写作,在写作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摄影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从文中高尔基对小男孩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小男孩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一方面看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非常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高尔基在等待小男孩的到来。教师可以提问:“那么后来小男孩和高尔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在此处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文章结尾处,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延伸,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体现了读写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和故事的发展情况想象,这种想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合理想象,而不是幻想、空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在写作中倾吐自己的理解、感悟,因文而异,实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