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大胆鼓励创新,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阅读
当前实施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必要进行探索。
一、尊重学生个体,鼓励创新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在课本编订者和众多研究者的教参教辅中进行着。学生照着“提示”预习,照着“详解”阅读,照着“导读”巩固,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在规定的课文、规定的思想内容和规定的写作手法中阅读着,训练出了千人一面的阅读套路。
新课程坚决反对这种逼人就范式的阅读教学法,提倡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彻底打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的框框。教师要允许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与文本触摸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最终有所发现,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哪怕是幼稚的观点。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一家之言”,与众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受到鼓励。
二、促进自主阅读、个性阅读
对教师而言,从文本当中挖掘出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内容,通过文本唤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是首要的任务,在对文本的教学定位之时,教师必须明白所有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师推动教学环节的预设,而非学生能力构建的预设。其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契机,让其思维有参阅范例,而不是单纯解决文本问题。
自主阅读意味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联想、用心体验,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文本,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性多角度思考,执着追求,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不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性,既要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地接触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并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评价和鉴赏。如《谈生命》自读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文章仅有一长段,显得层次不十分清晰;也有学生认为句子哲理过于深邃,难以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启发很大,而且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
三、优化阅读过程,教师适时引导
通常所说的阅读鉴赏指的是从文本的形象、语言、内容、思想、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文本布局、文体风格、写作背景、行文意图、作品影响、经验借鉴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析读,讲解按套路进行。显然,这种规模较大的鉴赏在45分钟内很难完成。就学生的知识界面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教学中对这个鸿篇巨制以文解文的方式,应作适应教学实际的且能够随机操作的更改和调整,从某一点或几点切入,根据教材及大纲的编排意图,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以期阅读教学能够触类旁通、积少成多,促使学生完成阅读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的生成。如教学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师安排一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学,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哲学信息量比较集中的几个词语,让他们在自己大脑中大体形成一篇哲学文章的框架意识,再以“关键词觉解”“义利观”“入世出世”等为突破口,指点学生立足文本,质疑思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最终进行文学熏陶,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提高思想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篇目内容,让学生选点切入,而不是由老师设置一些无兴趣无共鸣的话题,使学生不得已被动接受,以致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生宣讲自己的观点后,师生共同商讨,有言而不尽者补充之,有文意脱离者联系之,有偏离文本者纠正之。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