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价值观教育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有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优势,《苏武传》中“苏武为什么不跑”的案例,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关键词]语文;价值观;教学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价值观教育。对《苏武传》中对“苏武为什么不跑”的故事进行探究,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很好案例。
一、对“苏武为什么不跑”的探究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4)也选入了《苏武传》一文。故事讲的是苏武与副手张胜等百余人出使匈奴,张胜在未告知苏武的情况下,参与匈奴内部的一次叛乱,事情败露,苏武受牵连;匈奴招降苏武未果,先把苏武囚禁于地窖,后放置到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无人苦寒之地,但苏武始终守节不屈;十九年后,因匈奴与汉和亲,苏武终得以归汉,归时已是须发尽白。
当我们阅读《苏武传》,被苏武凛然不屈的气节折服的同时,不由得心生疑问:既然苏武被放置到北海无人之处,那他为什么不跑呢?
1.苏武不跑,是为了忠于使命。苏武出使匈奴,本是为了互答友好。苏武出使前,胡汉两族战争频仍,“时汉连伐胡”,但由于信息不通,所以两国都“数通使相窥观”,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而汉朝也是“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事情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现转机,匈奴单于即位,与汉通好,不仅称汉为“丈人行也”,而且主动先行释放了路充国等人。匈奴示好在先,汉朝也不能不投桃报李,“答其善意”。苏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前往匈奴,担当“答礼”的使命。
当自己使团中有人参与匈奴国内叛乱,且即将被会审时,苏武曾对常惠说过:“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话的意思很直白:我此番前来,但却辜负了使命,倘若再于节操有亏,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再回到汉朝呢?可见,苏武始终铭记自己此番的使命,对未能完成本该承担的使命耿耿于心。如今使命未成,中途又变生事端,故而苏武不愿就此尴尬地回归大汉。
2.苏武不跑,是为了证明清白。此次匈奴国内事变,虽然中郎将张胜参与其中,但作为此次使团的“团长”苏武事先并不知情。尽管按卫律的说法“副有罪,当相坐”,但苏武却认为“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苏武表明了自己在此次匈奴内乱中的清白和问心无愧。如果苏武逃跑,反而会贻人口实,授人以柄,给人以“心中有鬼”之感,故苏武不愿这样不清不楚地逃跑。
3.苏武不跑,是因为关乎尊严。这份尊严,既是苏武自身做人的坦荡和堂堂正正,更是大汉的荣誉和形象。作为一名使臣,苏武不仅是苏武,更代表大汉朝廷。在获知己方有人牵扯事中时,苏武就说过,“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深知,自身受侮辱,其实就是大汉受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所以苏武当时宁愿选择自杀而不愿因己之受辱以使大汉颜面有失。如果逃跑,不仅让人觉得苏武人格有亏,更会让大汉蒙羞。因此,“跑”这一不合身份、不正大光明的行为,对于傲骨嶙峋、顶天立地的苏武抑或忠心汉室、甘愿为之“肝脑涂地”的苏武来说,都是不屑为之的。
二、对“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一点反思
由“苏武为什么不跑”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物坚强、忍耐、不屈、忠诚、执着、气节、尊严等诸多优秀品质的探究,这正是对语文课堂基本知识教学的有力突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延伸。
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个时期又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期,抽象的说教和机械的絮叨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甚至反感和厌烦。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故事的讲解,通过对故事情节中某一问题恰到好处的探究,并进行抽丝剥茧,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特征,去深刻感受人物身上优秀的品质,从而让学生有自觉意识地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无须太深奥、太刻意,只看你是否具有教育机智,是否找准了实施教育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