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中学文言文教学探究

2014-04-29 00:00:00李香花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5期

[摘 要]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把课堂教学搞得活、新、乐、趣,消除枯燥无味的现象。要掌握教学方法,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改革;培养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现代汉语从古汉语中脱胎而来,开发文言文教学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修养。教学中,提倡科学性和人文性并存,努力让学生掌握“文言”这一工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国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再创民族文化的辉煌,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一、联系现实生活教读文言文

课文要得到真切的理解,必须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与作者的抱负。陈寅恪先生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这段话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启发。作者、时代背景应介绍,还可把作者生活的环境与现实生活比较。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学生理解有困难。“城阙辅三秦”:京城周围有三座城池(卫星城),言其繁华。“风烟望五津”:遥远缥缈的五个渡口(码头),言其荒凉。此情此景,友人离别,何言相嘱呢?教师设计了现实生活中送别的一个场面:一对友人,一位参军要去西藏守卫边疆,几年不能相见,临别时相互说什么?教师设计的情景,把历史、现实生活作对比,学生明白了诗人描绘的特定环境,那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不难理解了。

二、开展竞赛活动学好文言文

教育实践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验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笔者每学期上完文言文后,就举行一次较全面的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作一次较系统的知识综合训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三、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一些“事有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这正是教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如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如搬家,有的提出可绕道走……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教师及时发问:“愚公真蠢,实在太笨了,都年且九十了,还累什么呀。”引起同学更热烈地讨论。一些同学在讨论中提到学习上的困难也像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教师不失时机地表示赞同,并谈了对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无比的敬佩。学生们听后,多有感悟,纷纷表示只有具备不畏艰难、求索攻关的品质,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收获。又如在《伤仲永》《为学》等课文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亦可在教学中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从小立志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只有这样,他们的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