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注意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
一、让学生在颂读中领悟其精神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确,朗读能大大地丰富语言的信息,传递作品的情感。通过朗诵,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感情积累,这种被激活的感情一旦与作品的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会有一个顿悟的飞跃,学生就是在这种顿悟中,真切地体味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让学生在涵咏文本中感悟与升华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蕴含在文本中的人文意识,有的是较为外显的,学生容易感受、领悟;有的则是内隐的,如果不经过研读、思考,就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希望通过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人文指向,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因此,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也是感悟人文精神的方法之一。
如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沉重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是对阅读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一种检验。诗言志,诗的意蕴不会是作者思想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需要读者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在品读陶渊明的《饮酒》时,着力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尤其是“见”与“现”读音上的争论,教师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意蕴。
三、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奔放,或舒缓轻柔,或令人感奋,或催人泪下;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可以触发某些思想,陶冶某些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荷塘月色》,令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一种超脱的美感,并且在跟随作者追寻解脱又难以解脱的精神之旅中,体验一种人生的况味。《鸿门宴》一文,项羽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最终导致英雄末路的结局;学生们在深深的感喟之中,认识到性格的悲剧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影响。韩军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光芒下,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学生的个性,使阅读主体与文本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这种感受、体验和思考直接联系着个人鲜活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和变化,远比抽象理念更根本,更灵活,更富有生存智慧,更有助于生成作为主体的人应对复杂局面和多变情境的灵气、悟性和察知细微变化的识见,也更具有洞穿一切僵化思想教条、探知新的生活走向的预见力。
四、让学生在涵养文本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实现自我价值,而弱化责任心培养的弊端。责任,是人对自身和社会的一种义务与职责的清醒认知,始于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度认识,起于人对人类群体的情同手足,见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抱负使命。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的责任魅力,进而增强自身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就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马克思若没有对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责任感,怎能做到对待敌人的诅咒、诽谤犹如蛛丝般轻轻抹去?责任是对自身生命的珍重,是对他人命运的倚重,是对社会发展的凝重。引导学生树立一个信念: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做一个对周围世界有用的人。教师要自觉把言语实践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突出文本对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内容浸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体验的文本为语文学科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素材,成为当代中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基石。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