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品德课这个教学主阵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和是非判断能力,正确指导他们的行为,使学生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向着时代需要的目标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导行;教学方法
一、联系实际,以“思”导行
教材的每一课都是一面生活的镜子。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切合实际的特点,让学生从客观真实的生活例子中受到启发,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讲授“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单元《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过马路的情景,然后提问:如果你在街上看见一位盲人阿姨想过马路,可她用拐棍试探了好几次都退了回来,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是视而不见呢,还是主动地去搀扶?为什么?通过启发,学生懂得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进而明白同情帮助残疾人,向有困难的人献上一份爱心是社会主义新风尚。这种做法对启迪学生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当堂就有前排的几个同学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视力不好的学生坐。还有一次乐乐同学上课时呕吐了,许多同学主动为他擦洗干净,并及时清除脏物。
反思这段教学可以发现,运用以思导行的策略,学生由课堂上的讨论延伸到了课后“想想他们的难处”的具体行为。也正是这种延伸,使得以思导行成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取得成功的重要风向标。
二、创设情境,以“情”导行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教学应紧扣道德情感,以“情”为线索,使学生“情动”而后“行动”。如在教授《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东方之港》MV,让学生欣赏、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家乡景观,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由此导入本课。为了活用教材,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益,笔者在引导学生浏览了课文内容以后,重点介绍了几幅关于洋口港的图片。学生看后反响很大,有的说:“我去过洋口港,海上的太阳岛和跨海大桥的确雄伟壮观。”有的说:“如东的发展真快,我为自己是如东人而幸福、自豪!”童心、童趣、童言,无不饱含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意,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当然,教学仅仅满足于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借助学生的这股“情”将学生的认知引导到“行”上去。具体策略可以是这样:通过问题驱动,如“要想将来把如东建设得更美,我们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行”上来,既活用了教材,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分析比较,以“辩”导行
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教授“爱护公共设施”单元《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笔者通过图文结合,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公共设施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公共设施?为什么要爱护它们?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爱护它们。接下来放映根据教材中的“评评做做”内容制作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完成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放学后,不少学生主动擦洗校园外的信箱、电话亭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绿色长廊”工程尽一份力。
以“辩”导行的方式,实际上摒弃了传统思想品德课堂上单一说教的情形,让学生在“辩”中发现正确的行事方式,这是一种从学生自己心中生成的认识,而非外界强加的结果,克服了思想品德课堂成人化、概念化的倾向,其教育效果要比那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简单要求和硬性规定好得多。
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使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相结合。同时,品德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示范,才能更好地发挥品德课的明理导行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