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2014-04-29 00:00:00边经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回答问题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增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目标,运用小组讨论、开展探究性活动等形式组织教学,实现传统教学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加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特征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第一,以学习观为出发点。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符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本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方法设计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落脚点。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运用过程当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师在愉悦的情绪中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第三,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教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不再是只指导学生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存储,而是一个讨论、研究、合作和发现学习知识的动态过程。第四,多种方法、手段优化组合。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备感乏味的局面,有利于发挥教学计划的整体教学效能。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个案举例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的总体评分作为评价和奖励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是一个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城市环境”专题时,教师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小组长;布置各组的调查项目,内容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条件、绿化面积等,设计调查表格,确定采访对象及采访提纲,准备摄影或录音器材;每个小组确定1~2个调查对象,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二是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向全体同学宣讲,展示自己组的实践活动成果时,可以用调查所得的音像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也可以用实验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各组调查汇报的情况进行提问。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同时,应及时指出学生调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质疑、猜想、调查、分析、讨论等构建知识,领悟科研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方式,也包括学生的探究学习。地理探究式方法的基本程序为:提出地理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整理、分析资料,验证假设——总结、评价和交流。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和鞍钢这两大钢铁企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生产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水源等多种因素。宝钢和鞍钢是中国两大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辽宁省东北部,一个位于上海东北部,两个地区的资源条件有什么区别?上海宝钢为何设置在长江附近?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要素考虑,你认为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问题设置环环相扣,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信息解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教师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