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种以班级为主要依托的团体辅导。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很难顾及到团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启用学生小组领导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启用班级学生小组领导者机制,可以取得心理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可根据有效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征,总结出学生小组团体领导者的选拔手段和培训方法。
[关键词]心理课堂教学;学生小组领导者;选拔和培养
一、有效团体领导者的特征
团体领导者是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尽管他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辅导方法和咨询技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领导者自身的人格修养才是团体可以运作的重点所在。
对于处在心理发展波动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达到一个严格的标准。但一名有效的团体领导者至少需要有这样的素养:人格完整,待人热情,做事认真,知识面广泛,价值观正确,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能够适应并能动地改善环境,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对学生小组团体领导者的选拔
明确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后,就可以以此为首要选拔标准在班级内进行粗略选拔。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本着公开、自愿的原则,吸纳毛遂自荐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班主任与学生的推选,积极发掘有潜在团体领导才能的学生。为了保证班级小组活动的实效性,经过粗略选拔的学生还要通过相关的心理测验和面试检验。
笔者选择的心理测验主要有两个: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选用症状自评量表,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则是更准确地把握所选拔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测试结果出来后,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坦诚、直率、乐群、细心、情绪稳定、做事有恒心和敏感度较高的学生。
而后,要对通过心理测验筛选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面试。这里的面试,主要是了解学生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计划、组织的才能。
面试结束后,各班级学生小组领导者便可以基本确定。这是提高心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由于班级小组团体辅导是需要建立在专业心理辅导指导的基础上,故对筛选出的这些学生还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
三、对学生小组领导者的培训
培训的具体内容主要可分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两个方面。
基础知识除了要涉及中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的相关知识,还要囊括团体辅导必用的各种技术。在培训的开始,培训者就需点明心理专业的特色,强调心理教学课堂中小组领导者是不同于其他课堂中的领导者。在团体辅导中,领导者不单单是引领小组前进的人,还要根据具体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支持者、教育者、朋友、治疗师和评估家。而这些角色的达成,也必然需要小组领导者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真诚,能尊重每一个组员,运用心理咨询相关技术,深入组员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对他们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澄清小组成员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成长。
技能操作训练,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涉及的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实践练习。不同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小组领导者多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团体辅导,故培训的实践练习也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另外,除了小组领导者常规的技能操作训练外,在每节心理课开课的前一两天,笔者会带领小组领导者先行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提前让领导者感受、思考课程内容,达到把握个人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的目的,帮助领导者先解决该课题所涉及的个人问题,而后在课堂的小组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和同伴互助的力量,以过来人的姿态去引导组员澄清、探索自我,从而提升心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 许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