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生德育渗透的探究

2014-04-29 00:00:00魏程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礼记·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立德树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明确目标构建,探索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开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支撑平台,切实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是现代职业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生;德育渗透

俗话说:“德才兼备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美国德育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提高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只有德才兼备的“正品”,才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要,否则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教育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运用其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对于培养高素质现代技能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立德树人,培养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真实本领的现代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构建

1.培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培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互助关爱情怀

主张仁爱,乐于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老子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仁爱达人的精神,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培养中职生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3.培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修身向善理念

古人在修身立志上推崇“正其心,修其身,明其志,厚其德,以至至善”。《周易·乾卦》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名言警句,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立、积极进取、坚守气节的精神,为树立中职生科学人生价值观,引领正确的人生航向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条途径,结合教材讲历史,讲传统,讲民族英雄,讲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系统的课堂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如名人讲坛、名著赏析、感动人物评选、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等网站和栏目,丰富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和学习空间。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更喜闻乐见,教学效果更好。

每周开设一节经典美文诵读课。推荐一些经典美文让学生进行课堂诵读,如讲述为人处世道理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等,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经》《道德经》《论语》《菜根谭》等。诵读,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文化修养。

2.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借鉴这一形式,学校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内容以中职教材为主。学生一有空就翻字典,背写字词,充分激发了学习热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这种活动形式很受学生欢迎,相类似的还有《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

借助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名人诞辰与逝世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演讲、朗诵、征文、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重阳节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帮助老人清理卫生,陪老人散步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等,学生的行为给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浓浓的亲情,也激发了学生本人对亲人的关爱意识。母亲节开展感恩亲情主题活动,发动学生给母亲写一封信、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洗一次脚等,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3.利用多元支撑平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在教室、楼道、宿舍墙壁张贴关于立志、修身、勤学、处事、孝悌等方面的标语、图片和宣传画等;在黑板报、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平台开设祖国悠久历史、英雄人物、辉煌成就等专题栏目,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德育渗透的好工具,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导向。

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中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等特点。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德育平台,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注意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要“慈严并济”,“身教”与“言教”并重。社会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德育场所。比如在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学校定期组织新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朱德故居、文天祥纪念馆、庐陵文化古街、渼陂古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并且安排旅游专业的学生担任导游讲解。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灿烂丰富的同时,锻炼了专业技能,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践行十八大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认真把握指导思想,掌握目标构建内容,创新具体途径,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使之成为既有现代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4.

[2]党的十八大报告

[3]马可.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J].职业时空,2012,(10).

[4]樊泓池,吴文国,倪智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3,(2).

[5]刘高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学校德育根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9).

[6]张春霞.传统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以烟台高级技工学校推广儒家文化教育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