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提问方法

2014-04-29 00:00:00周银花李卫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酝酿提问内容,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问在关键处,问得灵活,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内容;时机

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的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1.要注意关键性。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2.要增强灵活性。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不要因某些学生成绩好,所有的问题都投向他们,也不要因为某生成绩差,而放弃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要鼓励差生回答提问,应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差生,一时回答不出,应给时间思考。只要答到了要点就行,要热情地激发和鼓励,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