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答法构建课堂

2014-04-29 00:00:00邱红英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通过问答,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学识,能够带给他们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关键词]问题;目的;表述;层次

“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通过问答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一个完整的问答,在形式上至少包括:问——答——评估。这个“问”可以由教师发起,由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回答,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发新的问题,然后进入下一回合的问与答;也可以由学生发起,教师解答或再转给别的同学回答,这样能够带给他们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一、明确提问目的

首先,提问要能引发学习动机,这类问题在于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引发思考。其次,提问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记忆或理解。在对某段内容进行教学之后,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所教学的内容,这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再次,为了鼓励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启迪学生的智慧,而提出明确的问题。

二、问题表述要具体、清晰

问题的表述应当简明,让学生容易理解。如果提出非常复杂的问题,最好能把这个问题分开来说,或者教师提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上,让学生能记住、理解这些问题,以避免学生听到题目后把前半部分忘记了。如果能引导学生把所要用的思维方式确切地表述出来,这对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能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从学生发展看,各种层次的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就需要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比如在教学“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课本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课本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测量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要有合适的追问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继续对这个同学发问,目的在于纠正、完善学生的初始答案,或者弄清学生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追问的方式有很多,如解释式追问、支持式追问、验证式追问等。解释式追问就是让学生对他的答案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对他最初的答案进行反思,理清思路,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同时也使其他学生明白。

支持式追问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求支撑他观点的材料。通常所使用的语句是:“你从哪儿得到这个想法的?”“嗯,你这个观点不错,你依据什么判断?”……

验证式追问有助于加强学生思考的精确性与原创性。在提出验证式问题时,教师就是等着听学生叙述个人经历,引用权威例子或参考书,等待学生把答案概括成极其适合进一步举例说明的结论或者是最适合为讨论中的内容提供的一般原则。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可以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知道的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领会主要问题的概念内涵。通常所使用的语句是:“你怎么知道……”“你能举出什么例子证明……”“你在什么时候,在哪经历的?”

总之,合理运用“问答法”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更深层次的思维过程,寻求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主动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