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教师平时多留心、多观察,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贴近生活的现象、事物,使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方法;情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行的小学数学课本中也选取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除了在选材上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从实际生活中出发,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使他们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教师要从生活中导入新课
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教师首先要学会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以具体的生活现象作为背景展开讨论和交流,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充分感悟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水果、蔬菜、学习用品、玩具等,然后让学生归类,之后再让学生回忆超市的商品都有哪些分类,每一类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类”的内涵和具备的条件,就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生活中的事例、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和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进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数学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来说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直观的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比如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释知识,可以利用常见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猜谜语、编儿歌和顺口溜的形式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等,这样就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力集中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在让小学生记忆圆周率约等于3.14159时,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把3.14159改成顺口溜“山间一寺一壶酒”学生就很容易记忆,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三、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应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等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用所学得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去商店买文具,每个练习本0.5元,全班共45人,每人买两个练习本,需要准备多少钱,如果全班每人再买一支圆珠笔,每只圆珠笔1.5元,总共需要多少钱。教师还可以设置让学生帮助父母买蔬菜、日用品等问题,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和理念,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用所学知识解决和验证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和目的,达到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