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反思

2014-04-29 00:00:00曹宗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由具体到抽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了学习上的“困难期”。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高中低年级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关键词]数学;初高中;教材;衔接;过渡

一、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原因。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茫然无趣的被动局面;另外,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就是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2.教材的原因。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而高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现行的义务教育新教材和与之衔接的高中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删减、调整,指数、对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问题的删减,客观上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难度但也同时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后移。

3.学法的原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二、搞好初高中教材教学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搞好入学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结合学生实际,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循序渐进,防止急躁。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3.研究教材的逻辑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突破“衔接点”。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的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认真研究教材的逻辑结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突破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衔接点”带动知识的突破,能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意识和提高思维层次。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数学的衔接教学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告诉我们:“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良好的衔接教育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保证。测评其成功与否的标志,主要看学生是否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是否有效地控制分化,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具有热情,学习方法是否得到改变。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