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重视词汇、短语、篇章、修辞、语法等,而对隐藏在它们后面的英语文化关注不够。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既是思维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产物。将小学英语教学纳入跨文化交际视角,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视角;思考
一、跨文化交际及其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层面的交往。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这一特定活动而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是指拥有汉语文化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汉英两种文化的互动与碰撞。无论是广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还是狭义上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其共有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代表英语文化的是英语教师与英语教材以及其他学习共同体,而接受英语文化的则是学生。之所以说跨文化交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启示作用,是因为“交际的中心问题是赋予(学习)行为或结果以意义”。萨姆瓦认为,“交际是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过程”。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而英语学习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性。因此,小学英语学习就应通过文化的交往,让学生在汉语基础上获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拥有相对丰富的母语文化。而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基本为空白。这就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由于对英语文化基本没有了解,交际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有时甚至是单向传输的)过程(并不能认为没有交际),如学生在上课伊始利用英语教师所教的“Morning sir.”与教师的“Morning, boys and girls.”的互相打招呼,就标明了交际的开始;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欠缺,英语教师才大有作为,比如说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是教英语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递英语文化中的生活习惯等。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以英语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为例,在凤凰译林版4A上册中有这样一些教学内容:I like dogs, Let’s make a fruit salad,How many, I can play basketball等内容。综观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它们多是以知识性为主,而文化内容则相对不明显。而事实上可以从最初的教学开始,就给学生渗透一种最为基本的英语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将之与汉语文化进行比较。如可以让学生去比较中国人的姓名与外国人的姓名。教材中一般只提供姓,甚至不提供姓名,直接进行问答。从文化角度讲,这是不太合适的。中国人的姓在前、名在后,如“张小丽”,而英语国家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如William Clinton,William是名而Clinton是姓。又如在对教师的称呼中,常常让学生称呼Mr或Mrs。但如只有这一个称呼,学生获得的就只是一个知识。如果告诉学生这样的称呼一般放在已婚的男子或女子前,一般用于比较正规的场合,进而告诉学生对于女子而言如果不知其是否结婚时,也应当用Mr。对于未婚的女子则应当用Miss。这时,学生获得的就是一种不同于母语的交际文化。
从小学英语的教学实际中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情形:Have you had your lunch? How old are you?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are you going? 这些情形多是英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习惯而设计的。虽然目的很好,但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因为英语习惯中是不适宜如此直接地问对方问题的。在汉语情境中常见的“吃了没有”“你去哪里”等,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都是很冒昧的问题,不能直接问出。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反思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尽管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经过了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教材的修改,但其中的文化因素仍然隐藏在知识因素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发现、探索。反思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要求,还应当记住另外一个提醒:在英语交流的情境中,英语语言使用者一般可以容忍语法错误(事实上语法错误在英语国家人的使用中也常常出现),但不可违反讲话规则。这里所说的“讲话规则”其实就是一种英语文化。
责任编辑 许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