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语文课堂活力应重视文本对话

2014-04-29 00:00:00范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稚嫩鲜活的充满个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性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重在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机磨合,架构文本和学生“交流”的桥梁。教师应通过创设学习场景,激发对话兴趣;鼓励质疑,尊重独特个性;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思维;走进语言文字,加强语言实践,让语文焕发活力。

[关键词]文本对话;语文课;活力

一、创设学习场景,激发对话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只有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教师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所营造出的或愉悦或悲情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迫切理解文本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满怀深情,配于低沉悲伤的音乐朗读全文,悲情气氛被渲染,学生一下就被感染,怀念和热爱周总理之情油然而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建立共情的话题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能做到激活学生的童趣,这样的语文课堂最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鼓励质疑,尊重独特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因此提倡独特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学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让语文课焕发童性,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这种同构能真实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情、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新时代,允许学生说符合童真的话,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班上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妈妈表扬‘精彩极了’才是爱,爸爸说‘糟糕透了’那是对我们小孩子自信心的打击,那是粗鲁,不是爱。”说得太精彩了,笔者趁机抓住这精彩的一问,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得到拓展。

三、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着力点,去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三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引导学生体会孙膑多动脑筋才能成功。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除了这种出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其他的办法能取得胜利吗?”让学生试着排其他顺序。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四、走进语言文字,加强语言实践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并为最终能转化为自己的素材打下基础。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语言文字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托文本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让语文课弥漫着书香气息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品读优美文章,让眼前变成一片美丽广阔的世界,让学生从文字中追寻快乐。

语文课不仅仅在于讲解教材内容本身,更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在丰富的精神世界里徜徉,在优美精妙中吸取。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声音去朗读,用自己的大脑去感知,去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走进文本,用心同文本对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感知文本的精妙,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找文本之内蕴含的“弦音”,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动力,永远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