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阅读与儿童学习本性的对接

2014-04-29 00:00:00庄婷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尽管积极热烈,却缺乏真实灵动的交流话语,迎合教师、生搬硬套、辞藻堆积的现象居多。学生的言语表达没有烙上自己思考的印迹,毫无生命的张力。面对学生们大多受惯例和传统约束的现状,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以感受性阅读的方式来对接儿童的学习本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儿童的学习本性;对接

当下,有许多语文课堂虽热闹,但师生间由心而生的灵动言语却很少。学生的言语表达没有烙上自己思考的印迹,毫无生命的张力。学生们没有身心在场、潜心会文,更谈不上触及心灵、展开思维、放飞想象了。

在语文课堂中,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了思维的互动、心灵的共振呢?追根溯源,笔者认为,是我们现行的语文课堂有悖于儿童的学习本性。“本性”是指固有的性质或个性,物质的初始状态特性。这里所谓的“儿童的学习本性”,是指儿童在本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的动机、兴趣、思维、想象以及个性等方面的特性。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与儿童的学习本性“脱离”呢?

从宏观来看,新的课程改革并没有赋予孩子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很少有对教材内容做出符合儿童意愿的适当调整。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也未曾在教学内容的删选、增补上作过思考,总是习惯性地照本宣科。这就使语文课堂从教学的源头上,脱离了儿童的学习本性。

从微观来看,现今的语文课堂热闹有余,安静不足。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以及儿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儿童身心的发展、精神品质的养成。再者,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交谈,几乎都是具体的学业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情有趣的儿童言语的对话。

尊重儿童的表达天性、表达习惯,适应儿童言语的特点,教师要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感受性阅读的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本性自然对接。

“感受性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模式,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独立阅读,在关键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在感受性阅读的过程中,教者、文本、学生和谐互动,引力、张力、冲力会聚碰撞;儿童思维在场、自我觉醒,在阅读学习中拥有独立的“言说权”。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给学生舒展言语性灵的自由

现实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准确的解读。倘若教师一味地关注文本精准的解读,教学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强制,甚至是压迫。

其实,阅读文本时,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如何在阅读中让每一学生保持本性、独立,能结合自身的不同经历、环境、发展、见解做个性化、主体性的解读,应当是语文课堂追寻的目标。对个体的尊重,让静止的文字给孩子舒展言语性灵的自由,孩子们的思维之火被点燃。触及心灵、引爆思维的感受性阅读教学,正是将阅读地主体性、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发现、受阻、突破、洞悉的本真阅读全过程。

二、让学生抵达文字始发的境界

对作者的关注和解读是当下阅读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内容。作者是极其重要的,他是文本创作的主体,在写作时,同时具备“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身份。感受性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除了对文本本身作出反应,还要能适当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把自己变成作者,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感、初衷、思路、用意,从而抵达文字始发的境界。

三、还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的畅想

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自然是不够的。叶圣陶说:“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为了体察写作之精妙,教师要让学生们进入文本,想象他们自己成为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变自己为角色,让孩子们进入文本情境,展开思绪,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畅想,体会文章意味。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不仅是基础学科的教师,而且是思考力的培育者。灌输式的教学绝对是不可以有的,让课堂和教学与儿童本性相连,使学生开心、自主、高效地学,应当是教师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