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要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智慧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注重课堂整体把握。高效的课堂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更应当是教师们不懈的职业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了解;预设与生成;课堂整体
在当今,教师们越来越关注怎样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力气,在课堂上下功夫,在革故鼎新上动心思,想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笔者认为,立足学生,着眼教学,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大展拳脚。要想课堂高效,没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我们必须时刻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透彻的了解,才能开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1.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小学生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产生了解、表达、学习的愿望。三年级以后,学生往往不会满足于故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会想更进一步地了解故事的情节、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文字表达的精彩。这一阶段教师就要按照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需求,逐步把他们的学习思维引向更深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习的重心是将他们所学的化为己用,能表达出来。
2.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储备,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不能罔顾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灌输、填鸭、无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课堂与“高效”二字绝对是无缘的。
3.把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学生的基础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阅读水平、预习情况、学习情绪、思维水平和特点、班风班貌等。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在不同班级的学习效果、教学效率会截然不同,这也是学生的基础情况相异使然。每个学生都有其秉性特点,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对学生的基础情况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
二、智慧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
课堂上,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如果不能智慧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抓不住“意外”的契机转化为教学新能量,那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1.善于发现并利用隐含在“意外”里的教学支点。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利用这些“意外”的生成资源。
以《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学生没有表现出“眼睛会说话了”这一细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爱的玩具被朋友抢走了还摔在了地上,让他们先感受自己和同学眼神中的愤怒,体会眼睛的“语言”。“抢走了玩具”,给了学生体会“眼睛会说话”的空间和平台。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的完整故事情节,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要点,一下子明白了用眼睛活灵活现表达情感的“眼睛会说话”。课堂也因这样临时的生成迸发了一种活力,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支点,教师的智慧得到彰显,教学目标如期达成的同时课堂效率也得到了保障。
2.善于激发“意外”里的教学契机。“教无定法,学贵出新”,面对课堂中与预设相离的生成“意外”,教师要有创设新教学情境的智慧。比如教学《这儿真好》一文,要让学生理解“漫山遍野”的涵义,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绘画的情境,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漫山遍野”的花朵,通过绘画让学生直接理解词义。其实,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不仅是考验教师智慧的时刻,更是一个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教育契机,倘若教师面对这些“意外”采取简单草率的方式处理,往往会错失提高课堂效率的机会。
三、注重课堂整体把握
要想课堂高效,还需要注重对课堂的整体把握。综合所有因素,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用最优的教学策略,设计最恰当的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加上有效性的评价,将这些因素有机的在课堂上进行运作,我们才能在提高课堂效率的道路上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