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的消除方法

2014-04-29 00:00:00陈文婷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学习压力过大、学法方法不当等因素容易造成小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教师需要采取得当的教学手段,设计信息丰富的教学课堂,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焦虑,消除学习心理疲劳。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心理疲劳;减负;消除疲劳

小学的语文学习对于仍在学习写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许多小学生升入小学后,对汉字和拼音都有畏难情绪。小学生进入中年级后,课业负担比低年级有所加重,一些学生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更容易产生学习心理疲劳。

一、减轻学习负担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作业太多、学习要求过高往往是其中最主要的。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加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

1.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效果。教师应发掘教材中课文和习题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掌握好习题的难易程度,了解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估计练习所需时间。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注意因材施教。

2.重视课堂练习,减少课外作业。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练习题要由浅到深,先做基本题,后做难度题。教师要注意将练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提高教学反馈的效率和练习时效性。这样也能减少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3.教师要及时指导。减少了作业与练习时间,就要提高学习效果,构建高效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减轻学习压力的首要任务。要加强练习指导和作业辅导,一旦发现学生的练习或作业有错误,应该及时指出,纠正错误,并引导其做到查漏补缺,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至于下次再犯。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消极的情感会使学生消极,失去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疲劳心理,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热情,以兴趣营造个性化的知识传递流程和能力构建过程。

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教师可以把解放军保卫大江的场面和情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解放军在风雨中,背着沉重的沙包,艰难地在风雨中行进的抢险场面,还可以把课文的朗读作为抢险场面的配音,再现大决战惊心动魄的一幕。视频课件,加上课文的配音,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对解放军的热爱情感,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去学习课文,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心理疲劳了。

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可读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的生平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去学习课文,学生不但没有学习压力,还能轻松学习好课文。

三、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不当,是学习效果不高、学习心理疲劳产生的最常见原因。要消除学习心理疲劳,就要从根本上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轻松学习。但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还存在学习心理疲劳的学生就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实行分层教学,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有方法和技巧,但没有捷径,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对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是学习效果好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要减轻学生负担,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作业,创设教学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压力,消除学习心理疲劳。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