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2014-04-29 00:00:00胡金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0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巧妙设置疑问,增长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启发学生抒发个性化感悟;要多开展积极良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学会进取;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自信中,循着学习兴趣,以好奇心带动思考,按个人的想法在创新之路上进取。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信心;好奇心;个性化感悟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宽松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创造宽松的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信,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思考、疑问、提问。如在教学《西游记》课文的章节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西游记》里的其他的小故事吗?”然后选择平时不怎么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用手势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学生答完以后,教师再号召其他学生共同给予热烈的掌声,表扬学生的进步。掌声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语言透露着对学生的信任,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巧妙设置疑问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都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课文《詹天佑》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詹天佑当成是自己的偶像,挂出詹天佑的图像,让学生猜测他是谁,讲讲他的故事。随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争取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透彻地理解课文,了解到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三、在尊重中启发学生抒发个性化感悟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为基础,产生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答案,张扬学生的个性思考,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抓住学习的求异点,在求异中创新,思考一些多样性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启发,可以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收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用良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学会进取

竞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竞争,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竞争的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同学中寻找自己的榜样,并向榜样积极学习。学生进行学习竞争性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重视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励学生产生勇于进取、努力上进的个性品质有重大意义。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竞争、进取,以学习的进取心为内驱力,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五、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让学习充满乐趣,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学习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离不开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考中由困惑走向博学,在知识收获的喜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而这种思考、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快乐和喜悦,可以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帮他们夯实创新的心理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感悟,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与飞扬;要用良性的语言和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要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有学习兴趣引导主动、深入的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饱满的热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要将语文课堂教学当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沃土,让学生在自信中,循着学习兴趣,以好奇心带动思考,按个人的想法在创新之路上进取。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