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提出了明确的全新要求,那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但是教师们在理解和把握这些要求方面还会存在很多困惑,在作文实践教学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作文;害怕心理;想象力;观察力;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使小学作文教学更加高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消除害怕心理
大部分学生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经历,常常无话可说,自然写不出东西,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作文成绩差,继而更害怕写作文,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其首要问题是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降低写作文的难度。另外还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由“怕作文”向“爱作文”转变。
二、丰富写作素材
1.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书,才能开阔视野,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看课外书报,使学生从读中学到优美的语言文字,又潜移默化地领会写作方法,从而获取新信息,激活思维,触发灵感,使作文常写常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使他们感受到写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同学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了,读的书多了,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就多了,那么,写作的灵感自然就丰富了。
2.从生活中挖素材。积累生活材料不仅仅在于集体活动,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3.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自己参加具体的活动,写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有情可发。
三、培养想象能力
写作离不开想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诱导、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性写作,可以有效地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写作训练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乎实际的想象,使所写的内容活灵活现。记人,似乎听到、看到人物的衣着相貌和语言行动;叙事,似乎亲身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状物,似乎触摸到有关的物体,真切地看到它的特点或感受到它的美;写景,似乎自己置身于其间,观赏游览,流连忘返。这样想象,有鲜活的内容做基础,学生写作兴趣较浓,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一点儿也不空洞,还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并且积累大量的词汇。
四、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是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的,客观的事物只有当它被人认识的时候才能触动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记下所见所闻。在要求学生以“教室里真整洁啊”为总起句写一片段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以“整洁”这一中心词来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学生还真觉得教室与往日不同,学生作文必然有话可说。由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得当,学生写作兴趣大增,作文必然不同往日般平白无奇。
五、培养反复修改的良好习作习惯
任何文章只有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养成反复修改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读自己的作文,从读中学会修改作文。即用朗读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念,对于念不通、听不顺的地方,加以分析,找出毛病,加以修改。除了注意句子、词语、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外,还要注意内容的补充调整和标题的拟定等,要想一想是否已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集体修改,再互相修改;同时要求他们各人修改后进行交流,把其中修改较好的有特色的作文,张贴在学生的学习园地上,供大家学习参考。这样,学生自然会悟出其中的道理,逐步摸到修改作文的门径,并把修改作为自己每次作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成为自己的写作习惯。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