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背诵是小学生的重要语文学习能力之一,也是大量积累知识材料的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背诵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佳词妙句、古诗韵文、精彩片段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背诵习惯;培养
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背诵充满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呢?
一、培养兴趣
1.以身作则,调动学生背诵的欲望。对一些小学生而言,背诵是枯燥无味的。与此同时,小学生又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常常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为他们做精彩的背诵示范,调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激起他们强烈的背诵欲望,调动他们学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2.楷模激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小学生大多表现欲很强,不甘落后。教师要抓住他们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的伙伴中挑选榜样。那些背诵起步早、背诵水平高的学生,能胜任“小老师”,可以让他们代替教师背诵美文,讲故事。“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其他的孩子会露出羡慕的眼光,不甘落后而跃跃欲试,背诵的兴趣大增,个个争当“小老师”,背诵效率、学习效果都会大大提高。
二、指导方法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背诵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需要在背诵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
1.提倡多读,重视朗读。背诵应以反复的大声朗读训练为主,形式要灵活,时间的投放和控制要准确、适中。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才会使智慧得到启迪,情操得到熏陶。
2.充分理解,抓住关键。学生背诵的句子或段落,应该是学生充分理解、朗朗上口的内容,这样,学生课后才不会把背诵当成负担,才会顺利地完成背诵的任务,会背的语句才能为学生所灵活运用。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背诵。
3.理清线索,便于记忆。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具有很鲜明的条理性的,行文脉络都很清晰,文章的线索和结构都有合理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诵读文章时要理清线索,串联记忆,提高背诵效率。
4.活用板书,用活资源。在教学要背诵的课文时,课堂中还可充分利用板书,结合优美的课件,让学生抓顺序(特点),看画面,听讲解,课堂上亦能达到较好的背诵效果。
三、做好反馈
背诵还有许多技巧,学生可在背诵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背诵材料的不同,找出适合自己的来。但是要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还需要教师的评价和检查。
1.提高自信,激励评价。自信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要让学生获得自信,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背诵课文或古诗。学生为了出色完成领读任务,在课下都会做充分的准备,认真地背诵课文,教师随后表扬学生的准备。长久下来,班上就出现了一大批读音标准、语言流畅的学生,无形之中树立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了背诵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背诵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如比赛、配乐、分角色表演等。
2.师生配合,检查督促。背诵的任务可利用小组活动进行检查,小组成员间互相检查,教师随时抽背并督促检查。这样,学生们能主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并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中去进行记忆、操练、交流,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
3.活动开展,提升能力。当然,学校还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比赛、中华美文诵读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自觉地把背诵养成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相信学生,不断创新、充实、改善背诵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各种背诵方法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积极主动的条件下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