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观念,有很强的德育效果。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每个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受益者,让他们在学识素养增长的同时,精神品质也获得提高。
[关键词]诗词;德育;学习;品质;性格;观念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这些诗词作品或叙事、或咏物、或言志,都蕴含了大量古人前贤的思想观念、品格精神和价值观念,给后人以大量启迪。在教学中,对于古典诗词,不仅要注重学生学识素养的提高,还要注重发挥它的德育作用。
一、在古诗词学习中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情感是古典诗词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情感之一。学习古诗词,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感,由彼及此,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千秋名句,始终不为任何威胁利诱所动,铮铮铁骨,慷慨赴义,最终青史留名。南宋诗人陆游一生诗不离国、词不忘家,“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那种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心,让他们以祖国为傲,为祖国之崛起奋斗。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诗词描绘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刘禹锡《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美景,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杜甫在《望岳》中凸显泰山的高大、巍峨,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描绘了刚刚被披上春衣的西湖美景……这些千古传颂的名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增强保护祖国山河的意识。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家乡是游人一生的眷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思乡佳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
4.传承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而古诗词中更是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特别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文化。王安石在《元日》中把宋代风俗记录在案,而且还写了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牧的《秋夕》、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等都是涉及到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节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二、在古诗词学习中树立学生正确观念
古代许多文人贤者,用在人生路上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在诗词曲赋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格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含蓄地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的精神气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苏轼的“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抒发了作者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些诗词中所表达的理想和信念,更是我们形成积极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的榜样。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帧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地引导学生品读古典诗词,在前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古典诗词学习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汲取德育的养分,在学习中加强对学生品质、性格、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