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价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更是意义重大。中职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心理、学习现状都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应遵循情感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以此来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满足中职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推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情感性;发展性;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更是意义重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评价就具有导向、激励、唤醒、反馈、总结等多重功能。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纳入学习过程,可以成为优化学习过程的促进剂”。
“初中生涯的弱势群体”“中考的失败者”,这些通常是中职生的代名词。不少中职生缺乏自信,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在学习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往往产生“心理受挫”“归属受挫”“自尊受挫”和“自我实现受挫”,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基础薄弱,学习迷茫,甚至厌学;他们感情脆弱,经不起批评,易产生抵触情绪,易冲动,易走极端。中职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心理、学习现状都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应遵循情感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以此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满足中职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推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情感性原则
所谓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对中职生评价时,要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出发,以肯定、表扬、鼓励为主,充分尊重他们。就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用“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语言上多用鼓励语和幽默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亲密接触”;教师要用亲切、自然、得体、真诚、激励的语言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多使用这样的鼓励语:“相信自己”“你可以的”“我给大家一个友情提示”“老师支持你”“我们用掌声给他点鼓励”等。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真真切切地感染学生,叩击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学生受到了激励性的评价,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
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若能适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同学生交流,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不时用幽默的语言适时评价,收效显著。
①在学习“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笔者微笑着问一男生:“你觉得王熙凤美不美?”生答:“不美。”师:“看来你的审美标准比较高。(生笑)不过,我倒觉得很美。丹凤眼,柳叶眉,身材苗条,体态俊俏美好,十足一个大美人,我看着都有点心动了。(生大笑)你为什么认为不美,能说说理由吗?”
②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让一位女生通过揣摩人物性格特征,模拟王熙凤的台词“该打,该打”后,这样评价:“真遗憾!如果有一块手帕舞一下就可以以假乱真了。”(生大笑)
③肖像描写中,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笔者顺势点评说:“可以杀人于无形中。”(生笑)
④笔者让学生分析王熙凤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迎合了哪些人,学生讨论得出迎合了贾母、黛玉、王夫人、邢夫人、三姐妹。笔者评价:“我们常说‘一箭双雕’,现在是‘一箭七雕’,王熙凤真是一个‘射雕’高手。”(生大笑)
⑤“从‘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些句子中,我可以肯定地说,贾宝玉是一‘情种’。”(生大笑)
教师幽默的评价语言让课堂时时充满笑声,一改学生“恹恹欲睡”、课堂“一潭死水”的场面。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舒心,学得有效。
2.情感上用好“成功”“尊重”两把钥匙
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尽量运用“正强化”语言,即尽可能多地鼓励和表扬,当然也并非无原则的低效评价。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感的机会,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开启他们紧闭的心扉,唤醒他们内心的巨人——自信心。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自己的做法:“总是根据自己学习中的精神需要,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总是根据自己求知中的情绪体验,去引导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想法、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肯定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充满自信。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
教师在评价时要用好两把“钥匙”:一把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另一把是让学生享受到尊重。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设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鉴赏散文的语言。实施前,笔者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时,结果出人意料。学生找到的句子和课前预设的要赏析的句子几乎一样,当多媒体屏幕投影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那种喜悦感、成就感十分强烈。笔者趁势这样评价:“大家找到的句子和老师不谋而合,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个环节和评价也为下面的小组讨论蓄足了气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展示中重获自信。有些学生普通话标准,音色较好,情感表现力强,朗读水平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让其范读,在一次次的范读中,他们一定可以获得自信;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碰到一些开放性话题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有些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在评讲作文时,教师不妨多将他们的作文作为范文来让全班交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全面、有偏颇,教师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要鼓励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契机,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辅以恰当的情感呵护,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超乎意料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发展性原则
当前,“受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的中职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摒弃旧的观念,面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不求上进的‘另类’,慨叹、抱怨学生的被动、懒惰,进而忽略甚至放弃教育职责,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的错误做法;要么采取‘我讲我的,听不听随你’的怠教状态。”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着眼于中职生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既避免对他们的过去抱有成见,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也要避免用静态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阶段性质量或结果。
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同,教师一旦对学生形成某种好的看法、某种积极的期待,那么就会对学生施加相应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看得顺眼,学生也会相应地进步、发展。其实,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暂时性表现的不足,坚持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则。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也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表面的好坏之分,更不是为了区别学生的优劣。教师要以发展性的眼光进行课堂评价,要有不看学生一时,要看学生一世的胸襟。邵晓艳在《站在彼岸,静待花开》中说:“敢于以一个学生的一生为期限,等待他们成长,别为他们暂时的表现而烦躁、失望。”评价活动要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为要旨,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层次的评价。一次评价不仅仅是对一段教学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教学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尤其是对课堂上突发的“意外”,那些特殊意外的回答和疑问,教师不能简单评价、“敷衍了事”,有时反而要“小题大做”,巧妙引导,通过智慧的评价将学生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去。
笔者在教学戴望舒的《寻梦者》一课时,一位学生在朗读中,将原诗的“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误读成了“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绽开了”。在学生的笑声中,笔者能感觉到他的尴尬,笔者并没有简单地评价,或者纠正一下他的错误,而是敏感地抓住了这次课堂出现的“意外”。笔者制止了大家的笑,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周安乐同学的错误不但不好笑,反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会读错?‘开绽’和‘绽开’有什么区别,是诗人弄错了,还是另有深意?哪一种用法更好,更贴切?”这些问题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最终在师生合作中,共同解决了问题:“开绽”有裂开之意,而“绽开”指(花朵)绽开、开放。诗中说“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梦”藏在“贝”中,“梦”要从“贝”中出现,当然要“贝”裂开,而“绽开”更多的是指花朵的开放。因此,“开绽”更准确,更贴切,更契合诗歌前后的内容。一个课堂的“插曲”,教师一次正确的评价、引导,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三、多样性原则
所谓多样性原则,就是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重视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避免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衡量、评价。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强调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把智力划分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八种。这种理论的提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我们要相信每个中职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评价中职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而应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手段。
1.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都可以纳入整个评价体系中。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搜集筛选信息和整理信息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评价的主体也要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
2.重视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些让学生真实行为得以呈现的场景氛围,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答案或创作作品,然后依据结果评价学生。”如在教学《茶馆》《药》和《鸿门宴》等课文时,对于《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对话,《药》中康大叔与刽子手之间的言行,《鸿门宴》中扣人心弦的宴席过程,笔者常常组织学生在充分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专长和喜好,分角色进行表演。在情境表演中强化学生对人物个性、作品主题的理解,在学生角色扮演中进行表现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师生的积极参与互动,在教师和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借助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展现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文彩.谈评价的激励功能[J/OL].http://portal.sdteacher.gov.cn/Course/wuli/Homework/620490.aspx.
[2]张廷远.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70.
[3]王正春.当前苏州地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3,(1):27.
[4]邵晓艳.站在彼岸,静待花开[J].中国教师,2014,(4)下半月版:92.
[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8.
[7]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137.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