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更看重学生上岗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其独特性,对他们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存有幼稚性和片面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立与抗挫能力较弱、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社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方面问题进而进行积极探索合理培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012年后,“90后”高校毕业生亮相就业市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时期,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剧增。“90后”大学生具有性格早熟、个性张扬、经济过分依赖父母等特性,毕业后,能否快速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立足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以成熟、健康的心态处理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者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一)知识面广,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渠道与工具,具有便捷高速、生动直观等特点,满足了“90后”求新、求快、求奇、求异等要求。但由于“90后”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对网络信息通常流于表面、形式了解,不能深层次思考、加工,因此,容易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并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个性张扬,但抗挫能力较弱
现代社会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展示自我、发挥个性的机会与平台,“90后”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不乏有尝试自我创业的人群,力求以不同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同与了解。但是,由于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加之从小在长辈的过分呵护与赞美中成长,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不顺,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现象,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缺乏战胜挫折的勇气与精神。
(三)自我意识强,但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大多90 后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比较优越的环境中,父母通常以民主方式育人,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见与自信心。但是,由于未享受过手足之情,习惯“一人独大”的生活环境,自我意识较强,与人分享、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性倾向较明显
“90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加之网络的普及与开放,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接受的价值观多元化,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也体现出消极的一面。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他们过早意识到物质对其生活的影响,勤劳、善良、朴素已不再是他们崇尚的美德,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二、“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存有幼稚性和片面性
一是自我认知的幼稚性。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于自卑、妄自菲薄,要么狂妄自大、洋洋自得,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在社会群体中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 遇到顺逆事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二是社会认知的片面性。看待社会通常易走极端,要么将社会理想化,要么把社会过于复杂化,夸大其阴暗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至于不能准确理解、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性较差。大学生进入大学殿堂,脱离父母的束缚,犹如断线的风筝,随心所欲。大学里虽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目标不明确,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以至于课后只顾“放松”,忘记读大学的根本目的。二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习惯了中学老师“牵着走、压着学”的应试型方式,而要转变为“我要学、自己学”的教师引导的方式,大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另外,很多学生习惯从网络中直接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削弱了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立与抗挫能力较弱
“90后”从小在父母溺爱、包揽下成长,由于父母重学业轻能力,大多过着“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因为缺乏独立生活与独自面对困难的历练,他们不仅缺乏正确认识挫折的意识,更不具备对抗挫折的能力。因此,现实与理想一旦出现落差时,容易失去信心,表现出一蹶不振、精神萎靡,甚至偏激走极端或是躲进网络逃避现实,难以适应今后生活与工作需要。
(四)沟通协调能力欠缺
一方面,“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换位、交流、协调等,而这些正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数习惯于晒微博、刷微信吐露心声,却不愿或不会面与人对面地交流,现实社交范围逐渐萎缩,沟通协调能力缺乏锻炼,无法应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五)社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
“90”后大学生虽然社会实践意识比较强,入校后,大多热衷于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兼职等,但大多数学生只是一时热情,真正能长期坚持的少之又少。另外,多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不顺或困难,便轻言放弃,不懂得向老师、父母等求助或讨教经验,大多半途而废,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充分得到历练。尽管学校暑假通常会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但安排学生数量有限并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也不理想。
三、提高“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课”“红色文化”“党课”等多种形式,合理利用网络等媒介,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理性、科学地认知自我与社会。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学校应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开设“第二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丰富课余生活,使其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以传授知识的方式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同时,可利用网络等资源开设在线答疑等沟通渠道,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学会释放压力、调节心态、掌控情绪、应对挫折等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一批精兵强将的队伍,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与心理咨询帮助,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论坛、QQ、微信等心理咨询新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其内心成长。[1]
(四)加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当前,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情商与团队合作能力。一方面,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认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知团队的力量与作用,学会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与利益,真正理解“个人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个人”。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体会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学会与人沟通、协作的本领。
(五)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应成为学生课后的主导活动。一是结合“90后”特征,广泛、实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实践活动,如 “志愿者”“三下乡”“创业大赛”等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二是加强社会实践管理,使其制度化。学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课堂教学并驾齐驱;精心策划并全方位细化活动内容、措施等,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加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力度。学校要专设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从低年级开始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贯穿于整个大学始终,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身职业生涯需要的学习和锻炼,增强职业信心,积累谋职技巧,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2]
参考文献
[1]张炳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2]王 瑶.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3).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