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久盛不衰、历久弥新的作品,它不仅读者众多,极具代表性,同时又兼顾行文通俗与内涵深刻,并且富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很强的引导启迪效果,其中的许多内容对儿童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为例,从儿童语言、儿童视角、儿童心理三方面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分析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儿童教育作用。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儿童语言;儿童视角;儿童心理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高尔基的《童年》就是值得反复重读的经典之作。作为高尔基经典三部曲之一《童年》的节选内容,《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极具启迪性,连续数十年入选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它对儿童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一、儿童语言的学习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最高尚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民连成一个伟大的活生生的整体。”(卡西尔)成年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一文中回首童年往事,大量使用活脱脱的儿童叠词语言,塑造了世界文学中经典的外祖母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作为汉语的特殊词汇现象,叠词极具表现力。它们可以摹声,使描绘的情景更加生活化具体化(“噗噗”);可以摹色,使表达的对象更加确切化感性化(“黑黑”“乌黑乌黑”);可以摹形,使刻画的人物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密密”“厚厚”“肥肥胖胖”);可以摹意,强调和渲染主观感知(“牢牢”“字字句句”)。最主要的是使全文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想起来句句有味。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自读齐读、范读领读、素读美读,在激情浓郁的朗读中,在抑扬顿挫的音韵中,捧着一颗纯真无邪、求知好学的心,和文本、和作者、和自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方面感受作者的未泯童心和无限童趣,追忆我们已经流逝的美好童年;一方面则可以学习丰富的儿童语言,感受叠词等儿童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儿童视角的共鸣
儿童视角是一种“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的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运用儿童视角写就的文章,例如都德《最后一课》、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鲁迅《孔乙己》、魏巍《我的老师》、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等,各有其精妙之处。在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中,从那个早晨睁眼开始,“我”纯净的目光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心爱的外祖母——目不转睛地看她梳头、说话、嗅鼻烟壶,那份孩子对外祖母刻骨铭心的依恋和热爱幻化成一句句奇特的比喻句,成为文中最精美的片段,值得读者反复涵咏、把玩、品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把外祖母动听、温柔、和蔼的语气比作鲜艳温润的鲜花,使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美丽,成为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之美,永久定格在作者和读者心中。因为“我”深爱着外祖母,并且体会到了外祖母对“我”深厚的爱,所以在“我”心中,外祖母说话永远像唱歌一样动听,外祖母的眼睛永远像晶莹剔透的黑樱桃一样明亮有神,原本肥胖的外祖母的举动,才会像可爱的猫一样轻快敏捷。
“情者,文之经”(刘踞《文心雕龙·情采》),《童年的朋友》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我”对外祖母的深情厚爱,沉浸其间,让读者不禁联想起疼爱自己的和文本中的外祖母一样的母亲或老师。作品对儿童视角的把握使文章处处都容易引起儿童内心的共鸣,这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儿童对写作视角和阅读情感的认识与把握,更重要的是文章用纯真无邪的儿童视角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个慈爱的外祖母、一个爱意浓厚的童年,对学生是一次幼小心灵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感化。
三、儿童心理的影响
《童年的朋友》中,不管作者运用儿童语言也好,采用儿童视角也好,都集中表现了纯真的儿童心理,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真不在华丽,意美不在雕琢”,高尔基对外祖母所有的赞美、感激、热爱皆源于心灵,儿童阅读时往往都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与震撼。
文章前六节的记叙和描写,可以看作是为第七节直抒胸臆做充分的蓄势铺垫。对于孩子而言,朋友没有年龄长幼、贫富悬殊、地位高低之别,凡是能够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人都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的高尔基,不得已寄人篱下,整日面对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和为争夺家产大打出手的舅舅们,童年生活无疑“像铅一样沉重”与黑暗。加之幼年的高尔基“性格乖戾,脾气暴躁”,在大街上随意骂人、打架,是公认的“野孩子”,没有父亲,更没有朋友。孤独阴郁的少年,“只有外祖母理解他,包容他,在他的内心种植了爱、正直、善良、希望的种子”,将他塑造成心灵健康的人。所以,高尔基才会毫不夸张地说是外祖母“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外祖母的爱成就了“我”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是“我”“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人,因为“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这是何等崇高的赞美和感恩!这是何等深刻的影响力!对《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的学习,儿童可以亲历高尔基童年的悲伤与不幸,又能感受外祖母无私的爱和生活的希望,这种坎坷的心路历程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语文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领学生去感受爱,学会爱,懂得爱,感恩爱,表达爱,成长为一个内心溢满爱,能够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社会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永葆一颗童心,对世界充满无尽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能够不待教师教,自行去学习、研究、探索。
诚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懂得“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心”,而且幸运又幸福的是,“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巴金)。因此,为人师者理当巧妙抓住教育契机,将自己读书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与学生分享,悉心引导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安安静静地权衡语言事实”(维特根斯坦),用慧眼和慧心,努力发掘世界文学经典中善良、乐观、坚强和爱的种子,并把它们像阳光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相信经由岁月雨露的洗礼,这些种子一定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荫庇孩子的一生——这是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优秀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