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积极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讲究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方法;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思想就能集中,即使学习时间略长些,内容较多些,学生也不会产生厌烦情绪。反之,如果学生对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那就会产生精神负担,产生畏难情绪和委屈心理。
如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课前先让每个学生剪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并标上底和高的尺寸。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将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图,从中取下一个三角形,经过多次的“拼”和“分”,学生看到图形的转化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说说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在关键处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再次,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来,让学生把实际操作中获得的感知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通过摆摆、看看、想想、议议,尝到自己发现规律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得愉快。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入门的钥匙
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指导他们“会学”。如教正比例意义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例1与例2,思考: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找一找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地观察例题中的表格,看到“一种量变了,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接着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其中的规律,从而得到■=k(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式。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逐步教会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例如在讲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整块不好算,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呢?如果能,就可以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块计算,再把分块计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要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分块——综合”的思路,学到解不规则图形的一般策略方法。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剪下的圆纸板与用铁丝圈成的圆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纸板上的圆是圆面,铁丝围成的圆只是圆周”,还有的说“纸板上的圆有周长有面积,铁丝围成的圆只有周长,没有面积”等等,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只有学生在这些本质问题上开动脑筋,提出异议,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启发式地讲解。
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重要方面。如提出一个问题:“两队合做几天完成这项工程?”让学生联想与它相关联的是哪些条件,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思路开阔流畅。教师还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不要千篇一律、万人一腔地沿袭别人的方法。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