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作是检验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适当地应用修辞手法能够使习作内容更加生动灵活、耐人寻味,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修辞手法;小学生习作;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语文习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小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创造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有利条件。教师要注重对语言意义的深入分析,指导学生对语言的自然意义、话语意义以及特殊意义等隐含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学会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突破常规的语用修辞方式,提升小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效果和习作质量。
一、修辞手法在小学生习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是对小学生进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讲解,而忽视了小学生对这些修辞方式的理解,没有真正发挥修辞手法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小学生在习作练习中,也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习作是展现小学生语文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修辞手法在习作中的应用,能够使小学生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而又饱含色彩,使人浮想联翩,增加文章的魅力,赋予文章灵魂和眼睛。
二、修辞手法在小学生习作中运用的案例分析
教师在小学生习作修辞手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等因素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展现“语用学”视角下修辞手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指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境,加深对修辞手法的情感理解。人们生活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时代因素等内容的差异性造成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修辞手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境,站在作者的角度,对实际场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情感理解,认识文章修辞的作用。
在“他工作的时候像一头牛”这句话中,将人比喻为牛,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会理解为“他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勤恳”,西方人则会由于不理解中国人对“牛”的肯定而理解为是在讽刺人。所以,在对特定的修辞手法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特定的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深入的修辞手法指导。
(二)提升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感受修辞手法的独特魅力。上下文理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丰富,语言搭配结构更加灵活。
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中,首先从文章的起始“天空一碧如洗”中,将天空的纯净比喻为像刚被洗过一样,表示天空的湛蓝和纯净。紧接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等内容,主要是利用排比和比喻的方式,将天空变得生动而有灵性,使文章中的天空更加具有梦幻的色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想象,随着作者对北大荒的描述而行,联系上下文内容,感受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应用的作用和价值。
(三)遵循修辞基本原则,增强习作内容的生动色彩。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修辞的基本原则进行学习,修辞要做到恰当、合理、得体。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这篇课文中“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就是将“小稻”“杂草”拟人化,使小稻秧也能够说话,将内心想法进行抒发,文章因此变得生动和灵活,具有了自己的生命。拟人是非常有效的修辞方式,但是在运用拟人进行修辞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得体性。
修辞手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丰富小学习作教学的内容,提升小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增加写作内容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为文章增添更多的色彩,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彰显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