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14-04-29 00:00:00张红霞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1期

[摘 要]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综合基础积累和实践训练,通过对文本的细心感悟和阅读背诵,通过语言重组、情景模拟、迁移模仿中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性的提高,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读与写;阅读;写作;语言运用能力

一、多读多背多积累

学生学习语文,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然后通过领悟储存进自己的脑海里,等到需要交际的时候,就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提取,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加以表达。因此,不断地朗读、感悟、背诵、积累是学生表达运用的前提。

1.阅读中细心感悟。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美文佳句。例如教学一篇文章,特别是语言优美的文章,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与用词的精妙,促进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引起情感的共鸣。对课文的重点部分、关键词句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领会用词、用句的精当。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葡萄沟中葡萄的录像短片,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葡萄沟的葡萄颜色十分美丽,在太阳的照射下还会闪闪发光。”很快就能理解“五光十色”一词精确地写出了葡萄的光泽,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背诵中增加积累。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方法之一,学习语言需要适当的记忆。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句群,乃至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例如对课文《泉水》的背诵,这是一篇可以通过背诵积累语言的好文章,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初步感悟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有计划地抓住关键句段背诵,以优美语句进行串联,有意识地去积累语言素材和知识,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

二、多说多写巧运用

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语言,如果仅仅只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么这些语言就会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的语言。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组织学生说的方式有复述课文、讲故事等,指导学生写的方式有仿写、续写等。

1. 在语言重组中说、写。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说写能力的培养,从内容到形式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运用重新组合课文语言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灵活运用课文语言填空的训练题:“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一位道士也夸赞道:“ 。”连在场的县官也不断地赞扬说:“ 。”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发言的胆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在模拟情境中说、写。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上。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菜园里》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变成蔬菜宝宝,进行情境说话练习。学生可以说:“我是茄子宝宝,我全身紫色的皮肤,头戴一顶黑色的小帽子。我身体里有许多有益的物质,是小朋友们的好伙伴。”通过这样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茄子、胡萝卜、黄瓜、冬瓜等蔬菜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教学生动而又有趣。

3.在迁移模仿中说、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不应该再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而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蓝本。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借助这些语境,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在学生熟读了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说说“XX亮起来了”。学生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有课文作为蓝本,对这样的问题就不会犯难,可以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