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实际的作文教学课堂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教学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或序列,这样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果是会写作文的学生不用教就会写,不会写的学生不管怎么教都写不好。正确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写作的有心人,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给予指导。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心人;生活;写作技巧
提到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往往就会摇头、心烦,因为它容量大、弹性强,还因为它可供参考的教材不足,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然而作文教学是否真的不可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当抓紧两个要点:
一、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风貌的,因而,若要动笔写作就必须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时代有所了解,并且有所感悟。试问,不热爱生活,不感悟生活,如何能写出有“物”的文章来?平时我们也常听到学生叫苦不迭:“让我们写什么呀”“都写过了”“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等等。很明显,学生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但它们足以提醒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写作的有心人,这对写作太重要了。
有位哲人说得好:“有的人来到世上活了一辈子,但没有真正闯入世界;有的人刚刚涉世,就一头扑进了世界。”这里说的是人们的处世态度的差异。人人都在生活,但并非都真正熟悉生活。假若面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的人事漠然而陌生,写作也就等于断竭了源泉,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热爱生活、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来说,作文绝非太难的事,正如冰心老人所说,“凡是能够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真情实感明白清楚地写出来的就是一篇好作文”。写文章,实际上就是写我们的生活,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好“一日一练”(或称“日记”),内容、体裁及篇幅等不作具体要求,随笔、感想、见闻、读后感、经历等均可以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求学生注明日期、天气,不是胡编滥造就行。这样的方式可以敦促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社会,用心感悟生活,并随时记录下自身周围有意义的朵朵浪花。
加里宁曾这样告诫我们:“必须天天观察你们想描写的环境,留心具有特征的面貌和喜爱的谈吐,并把一切写在笔记簿里,不断地收集有意义的事实和宝贵的意见、思想及提议,像蜜蜂采蜜一样,然后自己再加以整理。”可以说,“一日一练”能起到广采花蜜的作用,通过它,学生的生活积累会日渐丰富,写作材料会日渐增多,写作的清泉会汩汩而出。抓住这点,也就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
二、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给予指导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求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求具有较完美的表现形式。因此,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是作文教学中必须重点抓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1.要求学生下苦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叶圣陶说:“写一篇文章,就语文方面讲,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点一个标点,以及全篇的结构组织,全篇的加工修改,这些方面都要做到家才算好。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使之养成好的习惯,就叫练基本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足够扎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2.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多读、多想、多写,“三多”是学习写作技巧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多读手边的课文,多读名篇佳作,多读一些好的杂志,如《读者》《名作欣赏》《精美散文》等。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耳濡目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让学生在阅读或聆听时要多思考、多揣摩,用心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最后,熟能生巧,多练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也是写作技巧掌握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和积累也必须付诸实践才能获得验证和巩固。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练笔、写作,让学生在多写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丁玲曾说,美的语言是从生活中来,是从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中来,是从传统的民族遗产中来,要有一颗美丽的心去体会、去容纳、去融合。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好的作文同样是源自于生活,要用心去构思、去创作的。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