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上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使文言文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只是被动地接受。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教学;创新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始终居高不下,而且有不断提高之势。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应创新教法,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探究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学前指导,诵读成韵
新课标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流利的诵读首先要求读准字音。文言文中一些人名、地名和通假字因为古今差异成为生词,这些生词基本上要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根据词汇的意思进行断句,即“句读”。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原因给断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学前教师就得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实词的意思,进而准确断句。最后,就是诵读节奏了。要想控制好诵读节奏,学生就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作品表现的神韵;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然后自由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对于学好文言文及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先展示文章的历史背景资料: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营造浓厚的战争气氛,引出学生对弱小的鲁国能够取胜的疑问。之后再为学生讲解《曹刿论战》,让学生认识深谋远虑的曹刿,体会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感受代表了《左传》艺术成就的本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的特点。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创设音乐情境,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体会诗词的意境清远,笔调深婉。
另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且肯定学生的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三、品析名句,整体感知
教学文言文要注意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自解,表现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中有一句写景的好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直译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其中的美感自然难以体现。在此,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这几句写景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境,用自己的感受去思考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文言文是充满趣味的,在讲解时,教师要学会找准切入方向来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从品读名句入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思维张力,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领会文章主旨。
四、拓展能力,提升能力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水调歌头》中意思相近的词句可以互相映证;又如《三峡》中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也有相似的表述。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
好的文言文让学生获得阅读积累,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