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高铁真正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

2014-04-29 00:00:00樊一江
世界知识 2014年11期

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一直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还是技术集成、产品门类,中国高铁都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具备全面“走出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高铁“走出去”发展,旨在打造“中国高铁”国际品牌,力塑“中国创造”国际形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继2013年向泰国以及中东欧16国推荐中国高铁技术之后,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时再次明确表示,中国愿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与非方合作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毫无保留地与非洲国家分享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首次提出在非洲设立高铁研发中心的构想。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按照中非高层战略意向,2020年将力争实现中非贸易规模在2013年基础上翻番——达到4000亿美元。加快中非高铁领域的深入合作,在非洲大陆超前谋划、整体考虑包括高铁在内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化发展,对于改善非洲国家自身发展环境、优化我国与非洲贸易条件乃至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有性价比竞争优势的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和新兴市场合作,既可以改善他们的基础设施,又可以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还可以提升中国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将造福于双边、多方。”

如何让“外来”的中国高铁,在土地广阔、环境复杂、文化多元、发展差异显著的非洲大陆真正“落地生根”,须要把握规律,立足实际,在科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决策,务实推进。

首先,应遵循高铁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把握非洲各国现实条件和发展需求。有效且充足的市场需求是中国高铁走进非洲大陆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运能大、速度快、成本高,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客流达到一定规模,才具备建设的必要和可能。按照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建设高速铁路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往往都超过2000美元,城镇化率高于40%,连接主要城市和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过4000人/千米2。目前,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预测,到2020年,非洲总产值将达2.6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500美元;到2030年,非洲城镇化率将达到50%。因此,战略部署中非高铁合作,超前规划非洲高铁发展,特别是连通主要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速铁路,十分必要。但必须注意,非洲自然条件复杂,各国发展不平衡,加之多国局势动荡、社会以及风俗习惯多样等,全面推进中国高铁“走进去”需要科学、谨慎、务实的态度。纵观历史,铁路在非洲的发展并非坦途一片,19世纪末开工建设的达喀尔—尼亚美铁路、上世纪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本世纪规划的尼日利亚拉各斯—卡诺铁路等,推进历程都是困难重重。如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作为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动脉,为非洲内陆国家开辟了新的出海口,但据统计目前每年运量仅为60万吨左右,远远低于预期水平,面临巨大运营成本压力,未来发展令人堪忧。

其次,中国高铁真正走进非洲,不是传统的“交钥匙”式工程建设或简单的劳务和物品输出,而是包括发展理念、技术标准、运营服务、组织管理、金融保障等在内的“一揽子”整体输出。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中方力量难以实质推动,必须充分发挥非方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同时要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统筹考虑,既要保证规划设计符合时代趋势并有效契合非洲实际,也要保证工程质量过硬,更要保障建成后能够为其提供长期可靠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系统支持。

再次,走进非洲的并不局限于高速铁路,而是包括普通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机场、港口等在内的交通运输领域全方位的深入融合,真正为非洲大陆提供切实所需、经济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

此外,要高度重视创新务实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途径,拓展合作领域。从这一角度看,先期在非设立高铁研发中心,既是创新之举,也是务实之措,体现出我国对非援助以及与其经济合作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对于更好了解非洲实际,促进中非人员、技术深入交流,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