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尼日利亚恐怖组织“博科圣地”袭击了尼东北部博尔诺州的一所女子中学,并劫走200多名女生。这次恐怖袭击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促成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解救人质运动。面对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新态势,世界各国也需要携手探索反恐合作新路径。
社交媒体助力国际反恐
“博科圣地”是9.11事件后在尼日利亚逐渐兴起的一个极端恐怖组织,2011年以来因为频繁发动袭击和手段残忍而臭名昭著。对于“博科圣地”而言,这起人质劫持事件只是其一桩新罪证,然而这次事件造成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原因就在于该事件严重挑战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从而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愤怒。9.11事件后,由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防范,恐怖组织攻击更具象征意义的政治、军事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于是,一些恐怖势力开始把黑手转向平民。但是,像“博科圣地”这样专门袭击学生,而且公开扬言要变卖人质的做法实属罕见。
人质劫持事件发生后,一名叫易卜拉欣的尼日利亚人在“推特”上发文,呼吁“把我们的女儿带回家”。易卜拉欣的呼吁迅速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这次残忍的人质劫持事件,并自发地通过社交网络关注被劫持女生的命运,并推动人质的解救工作。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等各界社会名流也纷纷加入其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带我们的女孩回家”运动。与此同时,全球舆论压力促使尼日利亚当局和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努力解救人质、化解危机。
5月12日,“博科圣地”公布了一段录像,画面显示人质目前状况良好。此外,“博科圣地”的头目近日也已经改口,打算利用这些人质来交换被羁押的极端分子,而不是将她们卖掉。从这两个信号来看,“博科圣地”很可能是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内部不同声音的压力,正在调整自己的策略。毫无疑问,发达的社交媒体是形成这一压力的主要推手。
尼日利亚的反恐困境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人质危机中,尼日利亚当局一直饱受“反应迟缓”、“应对乏力”等指责。就这次事件来说,尼日利亚政府最初的确表现欠佳。但就反恐来说,尼当局近年来不可谓不力,只是效果不彰而已。事实上,从去年5月开始,尼东北部三州就已进入紧急状态。然而,重兵反恐不仅未能给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稳定,反而造成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所造成的伤亡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批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尼日利亚政府的反恐战略并未取得预期目标。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恐怖分子活动区域易于藏身、执法官员腐败无能之外,尼当局反恐政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反恐固然离不开军事手段,但光靠军事打击也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已经被9.11以来的美国全球反恐战争实践所证实。迷信军事手段的尼日利亚政府显然把反恐简单化了,预期目标当然难以实现。在今年3月公布的新反恐战略中,尼日利亚政府除了继续强调军事打击之外,增加了进行政治对话、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内容,这正是对之前反恐战略的修正。
然而,即便是按照新的反恐战略,尼日利亚未来的反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如一些海外媒体所言,尼日利亚境内面临的恐怖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宗教冲突乃至内战的成分,这不是单靠反恐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博科圣地”为例,虽然该组织的极端做法得不到整个社会认同,但它却代表了尼东北部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在“博科圣地”的主要袭击目标中,除了被视为“异教徒”的基督徒之外,还包括能够打击现政府执政权威的目标。该组织无疑希望借此来实现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事实上,这些原本只是宗教派系冲突、部族分歧或是社会发展矛盾,但在9.11后国际恐怖活动的“示范效应”影响下,特别是在“基地”组织等国际恐怖势力的渗透和支持下,异化成为残忍而不择手段的恐怖暴力活动。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试图通过搭乘“国际反恐列车”来消除国内恐怖威胁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此外,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黎凡特地区、北非马格里布地区、萨赫勒地带、高加索—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带等几条恐怖高危地带。这些地区往往宗教思想浓厚,国家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政局不稳、民众普遍生活贫困、失业率居高不下,更容易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因此,对于尼日利亚当局来说,要想通过单打独斗而独善其身同样存在很大困难。
或开启国际反恐合作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尼日利亚人质危机,国际社会纷纷施以援手。美国、英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纷纷派出反恐专家协助尼日利亚当局,美国还向这一地区派出了侦察飞机,并与尼当局分享相关卫星图像。5月17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召集尼日利亚及其周边的乍得、喀麦隆、尼日尔、贝宁五国在巴黎召开峰会,与欧盟、美国、英国等一起商讨解救人质、合作反恐等事宜。在近年来的全球反恐战争中,世界主要大国携手援助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似乎还是第一次。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始终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战略互信不足,造成一些国家不愿在情报共享、联合演习、协同执法等敏感领域开展合作;二是缺乏政治共识,国际社会目前尚未就恐怖主义问题达成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一个国家认定的“恐怖分子”或许在另一个国家看来就是“解放者”或“人权斗士”。此外,一些西方国家所秉持的双重标准政策也挫伤了不少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积极性。
从国际社会对尼日利亚人质危机的应对来看,体现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首先是由作为第三方的其他大国出面协调,推动区域性反恐合作,这就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区域性反恐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世界大国联手援助反恐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越俎代庖式的越境打击或单边行动,有助于打消一些中小国家对于外部干预的深层次顾虑;最后,这是一次完全基于自愿基础上的国际反恐合作,基本上不存在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即便是当今世界上反恐能力最为强大的美国也没有包打天下,或是以“道德师爷”的身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这和当年小布什政府“要么和我们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在一起”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9.11事件以来的反恐战争已经让美国人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无法赢得全球反恐战争的胜利,强制性推动国际反恐合作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在当今国际格局日益走向多极化的时代,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带来的挑战,更为平等的、自发性的反恐协作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反恐合作的常态。这样的反恐合作更容易达成战略互信和政治共识,也更容易超越以往国际反恐合作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这场举世瞩目的人质危机,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尼日利亚期间表示,中国政府将会为尼当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总理的表态向外界传递出了两个信号:一是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二是在发展中非关系方面,除了积极推动政治与经贸合作之外,未来中国还将根据情况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安全援助。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也将对全球和平与稳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