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化的社会

2014-04-29 00:00:00石破
南风窗 2014年14期

6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演讲中提到:“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今中国有着僵化的社会结构,严重的贫富不均,无数想往上爬的人都重重摔了下来,并随时面临向下沉沦的命运。过去在社会顶层还有空地方,现在只有底层敞开怀抱,笑纳一切从上面掉下来的人们。

在一个社会中,贫民人数众多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向底层沉沦:中国的“中产阶层”人群普遍有着强烈的“地位恐慌”,害怕丧失或降低自己的等级地位;城市白领阶层担心丢掉工作;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焦虑自己可能永远挣不来足够的钱或者自由,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干不成他们想干的—似乎每个人都有“被剥夺感”,谁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无力与自己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作斗争,为了屈从环境,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人性,放任了自己的堕落—很多人不仅对“底层身份”有着自觉的认同,更在道德良心上也以向底层的堕落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不能否认,中国的很多亿万富翁是通过勤劳、智慧而致富的,并且他们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但同样不能否认:很多人获得财富的过程,恰恰就是他们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堕落到底层的过程。今年以来不断“落马”的政府和央企高官,让我们有机会窥见他们的贪婪和堕落过程是多么的惊人!高等教育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但现在许多大学成了官僚机构、成了职业培训机构,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精明的、一门心思往上爬的自利者。

一方面,低俗化的娱乐节目、影视剧向我们宣传了太多的美好生活,即使底层民众也被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洗了脑;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那一块又太小、太寒酸,因而难免不会有被欺骗、被剥夺的感觉。人们长期在一个底层化的社会中忍受屈辱,看不到明天,怎么可能不会精神消沉,怨天尤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长期宣扬的“英雄主义”不见了。现行的社会价值观更强调恭顺、服从,崇尚见钱眼开、及时行乐等,因而每当突如其来的社会灾难发生时,人们要么恐惧奔逃,要么沉默围观。

在社会压力挤迫下,平头百姓最不可得的是自尊心,最想满足的也是自尊心,于是,广告、商业、娱乐业、旅游业乃至体育业,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廉价的满足自尊心的机会。我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在崇尚物质的时代,人们的希冀和欲望更经常地被摧毁,灵魂所受的折磨和烦扰更大。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淘宝—在淘宝上购物,能证明我们有钱,有闲,我们不会遇到以衣貌取人的商场营业员的羞辱,继而触发关于自己现实地位的痛楚;我们也不用再勉为其难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你只要扮演好一个角色—“亲”,享受店主左一声、右一声对你的恳求(也许是糊弄)、享受登门送货的服务就够了。总之,你可以享受一下当国王或王后的感觉啦!

贫民阶层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最容易相信命运,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但在中国,迷信的人太多了!不光是贫民,富人、官人更迷信—他们很少人生下来就是富人、官人,内心深处仍有着根深蒂固的“贫民情结”,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地位下滑,富贵不保,因此不安全感更严重。迷信大行其道,也是社会向底层化沉沦的一个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