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2014-04-29 08:34:40夏其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

摘 要:作为造型和审美教育主要手段的色彩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三段五步式”色彩教学,凸显色彩的设计与造型作用,体现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养成,为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建筑设计 色彩基础教学 造型能力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美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的色彩课程,是本专业进行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建筑设计专业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养成及职业能力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较低,与本专业的学习者入学所应具备的美术素养要求有较大差距。面对较低基础的学习者,在较短学时内完成有着较高要求的色彩基础教学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色彩教学需进一步改进,根据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色彩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基本上还是在绘画教学观念导向下,沿用绘画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把色彩作为美术类造型艺术的分支,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出发组织色彩教学。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1学年第1学期,大多要求在60-70个学时内完成教学。教学内容大致分三部分:①色彩基础知识;②室内静物色彩写生作品临摹及室内静物色彩写生(单体静物、组合静物);③室外色彩写生作品临摹及室外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配景练习、照片改画、建筑及风景组合)。在教学要求上基本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光、色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色彩关系、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技巧上,以提高学习者对于建筑作品在二维空间中的形体塑造和表现能力。

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位在“先在画室进行静物写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构图表现能力;然后进行风景写生,通过风景写生培养学生对透视规律、空间层次关系及表现技巧的训练,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取景构图、色彩关系方面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1]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张作业从构图、描绘轮廓、铺大色调、深入刻画、整体调整,一路走下来,直到作业完成。整个过程就是完成一幅画的过程,虽然也凸显了色彩的造型训练作用,但学习者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可见,建筑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如此定位教学目的和实施教学是很不恰当的。

二、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目的构建色彩课程系统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色彩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日后顺利进行建筑设计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应基于职业能力养成进行建筑色彩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设计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色彩基础教学在实践中应凸显其在培养学习者运用色彩进行设计与造型以及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握建筑区别于绘画造型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系统。

基于此目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色彩课程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色彩基础的教学应该强调学习者对于色彩的自然感受,色彩作为一种重要、有效的造型手段,是以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为基础的,来自于自然的敏锐的色彩感受是进行色彩造型的前提。色彩课程的教学应以学习者自身的视觉感受为基点,积极训练学习者对自然色彩的感受能力,并鼓励学习者主动表达自身对色彩元素的切身体会。

2.色彩基础的教学应该把握形体与色彩的有机结合。在绘画中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形状和色彩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在建筑设计中,色彩元素对建筑形体的塑造是建立在形体的空间结构基础之上的,色彩起的作用在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形体结构给予受众的感受,借用塞尚的一句话:“当色彩变得富丽浓艳时,形体也就丰腴充盈了。”[2]因此,准确把握建筑设计中色彩和形体的关系,引导学习者运用色彩对形体的适度的、有效的塑造,是色彩基础教学的重点所在。

3.服务于建筑设计的色彩课程不应该仅仅是写生色彩式的被动的再现,而应该结合色彩构成,充分吸收色彩设计的内容与理念,将理性的色彩知识和感性的色彩感受有机融合,使学习者对色彩的应用提升到更为宽广、更为符合色彩造型规律的层面,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设计意识和自主表现的创作意识,进而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创作并自由地表达其设计理念,以达到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视觉感知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3]的目标。

只有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来建构课程系统,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准确根据学习者状况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这一目标。

三、围绕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实施色彩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的建筑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效果不佳,对建筑设计人才职业技能养成的作用不强的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求适合美术基础薄弱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实行“三段/五步式”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把本课程分为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基础→深化→提高”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把教学全过程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步骤来组织实施。第一阶段是以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作品临摹和色彩写生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训练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色彩构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深化阶段;第三阶段是以色彩表现为主要内容的提高阶段。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完成绘画色彩基础理论的讲授、优秀作品的临摹、色彩写生实践等三项内容,以达到建立色彩绘画基础这一首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色彩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优秀作品的临摹,能使初学者尽快习得基本的色彩知识和初步的绘画技能,可以使学习者快步进入色彩课程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临摹作品的选择上必须慎重,并非大家、名家作品就一定合适,而应选择色调响亮明快、色彩变化明确、初学者易于印证的色彩基础知识的作品。色彩写生作为培养学习者切身色彩体会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或缺的。笔者也曾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少这一环节的比重,在实施后发现,这一环节的弱化易造成学习者的色彩感受概念化,导致其以理论知识代替个人的色彩感觉,表现在作业上则是缺少生动性和真实感。在这个阶段应充分发掘学习者的真实色彩感受,把学习者敏锐色彩感觉的养成作为重点,尤其要避免色彩感受虚假化、概念化的倾向。

2.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空间中色彩构成的训练培养学习者初步的色彩设计意识。色彩构成作为理性色彩知识与感性色彩感觉的有机整合,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色彩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训练,不能仅停留在二维空间范围内,要结合建筑设计的特点,引导学习者由绘画色彩向设计色彩过渡,探索三维空间中的色彩构成规律,着重培养学习者的设计意识,特别是在空间中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意识(正如Sauerbruch Hutton建筑设计公司把建筑物当作三维的“色彩雕塑”)——而这正是近年来的建筑设计实践所忽略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色彩构成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近几年来的教学反馈信息中,学习者也认为通过色彩构成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色彩设计意识的养成。同时,学习者也把此评价为最有挑战性和最困难的学习内容。

3.第三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习者开拓思路、活跃思维。表现性的色彩训练以特定表达内容可能存在的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探索方向,引导学习者切身体会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以及多种技法的综合表现尝试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着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丰富的表现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催化剂,引导学习者发散性思维,积极主动地寻找对特定表达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从中寻找最为恰当的表现形态。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认为这部分内容最有趣味性,同时也最不容易判断表现结果的有效性。而教师更需在过程中积极引导,避免探索表现成为信手涂鸦。

四、结 语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应紧扣建筑设计的专业特点,以学习者的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根据学习者的美术基础素养,积极借鉴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色彩教学手段与成果。通过“三段/五步式”各有侧重的分阶段、分步骤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由再现步入设计进而转入表达,提高学习者的色彩感受和色彩表达能力,并初步实现建筑色彩设计意识的养成,为职业能力素质的构建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李顺华.创新高职建筑色彩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 [英]弗朗西斯·弗兰契娜,[英]查尔斯·哈里森.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M].张坚,王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3

[3] 夏其磊.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

作者简介:

夏其磊,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艺术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房地产导刊(2022年5期)2022-06-01 06:20:04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建筑防火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