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贰)》历简年代考释

2014-04-29 06:08:57罗见今关守义
敦煌研究 2014年2期

罗见今 关守义

内容摘要:2012年《肩水金关汉简(贰)》出版,本文考释17枚历谱散简、9枚纪年残简和8枚月朔简的年代。将11片断简仔细缀合成5枚,连同原有6枚全简,认为属于居摄元年(6)同册历谱。指出:T24:208号简的“延和三年”就是征和三年(前90);T23:103号简应考为鸿嘉三年(前18)闰八月庚午朔,为特殊置闰,《二十史朔闰表》等今用历谱闰九月庚子朔有误。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中国历谱;纪年简;月朔简;年代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2-0109-07

A Chronological Study of 34 Slips in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Vol.II)

LUO Jianjin GUAN Shouyi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In 2012,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Vol.II) was publish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chronological study on 17 calendar slips, 9 slips bearing dates, and 8 slips bearing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nth. We carefully pieced together 11 wooden pieces to form 5 complete slips. Along with the original 6 intact slips, we think these 11 slips belong to the same calendar volumes in the first year of Jushe era (6CE).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the third year of the Yanhe era” in the slip numbered T24:208 is “the third year of the Zhenghe era”(90 BCE); the date of slip T23:103 shall be the leap month August of“the third year of the Hongjia era”(18 BCE), and it is a special leap month; the leap month September set in the Calendar of Twenty Dynasties and in todays calendar is wrong.

Keywords: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Chinese calendar; Slips bearing dates; Slips bearing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nth; Chronological study

1972—1974年,由甘肃省文物部门主持,在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遗址发掘出土一批简牍。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五单位编成《肩水金关汉简(贰)》[1],收录7个探方的共2334枚汉简。这批简牍中,纪年简有162枚,约占7%。最早的一枚是73EJT21:111号简:

□□候长居延西道里叔□年卅□ 始元二年五月辛未除见

汉昭帝始元二年是公元前85年。最晚的一枚是73EJT23:189号简:

始建国五年八月

王莽始建国五年即公元13年。本文将此二年设为考释的上下参考年限。考虑到此书仅为肩水金关汉简的一册,发掘地又与甲渠侯官相连,故实际考释的上下时限将适当放宽至公元前100年至公元32年,作为考释参照期。

本文所谓“历简”,包括历谱简、纪年简和月朔简(仅记有月名和朔日干支)等记录时间的简。这批简中有17枚历谱散简、残简,8枚简纪年不全,还有9枚月朔简。本文认为能确认其年代,或能提供两个可能的答案。

为简化行文,本文利用陈垣《二十史朔闰表》[2]和干支历的五个周期性质[3]的过程不予详述。文中E为额济纳河流域出土汉简,J为肩水金关出土汉简,T为探方;A、B为简的正、背面。符号□为该书释文未能确认的字,为断简号。为便于查对计算,本文将甲子至癸亥标以干支序数01—60。文中附这31简的两个考释表。

17枚历谱散简的年代

第1枚 ○73EJT21:139号简:

庚 己司马行塞 己

十六日 寅 未□□薄奉□日入时 丑

(27) (56) (26)

这里已按通常历谱的排法将原注释“己□”中的方空格里注明“未”字。

因而可导出此简前三个月的月朔干支:

乙 甲 甲

一 日 亥 辰 戌

(12) (05) (35)

据陈《表》,在参照期内只有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前三个月朔序与此相同。

探方T21共出土501枚简,其中纪年简40枚,最早简即T21:111号,始元二年(前85),只有1枚元始元年(公元1年,T21:108);公元前85—前65年的有22枚。此探方T21是一个较古老的地点,T21:139号十六日简为公元前75年简。

第2枚 ○73EJT24:17号简:

壬 壬 辛

十六日 寅 申 丑

(39) (09) (38)

此简前三个月的月朔干支序列为:

丁 丁 丙

一 日 亥 巳 戌

(24) (54) (23)

据陈《表》,在参照期内有两解: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和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前三个月朔序与此相同。

探方T24共出土500枚,其中纪年简40枚,最早简T24:97号,为本始三年(前71)。因此探方T24延续时间较长,不能排除T24:17号十六日简为公元前72年或前41年的简。

第3枚 ○73EJT23:593号简:

十九日 丙申

这虽是一枚历谱简,只留正月,其余残失。据此可推出“正月戊寅朔”,查陈《表》,或为始元元年(前86),或为五凤三年(前55)。

探方T23共有1074枚简,其中纪年简61枚,多半都是公元后的。最早的是73EJT23:309号元凤年间(前79—前75),比公元前40年早的简只有10余枚。据此探方纪年简分布的密度,可以排除前86年,故判断T23:593号是公元前55年的简。

第4枚 73EJT23:751号简:

二十三日 癸丑

此枚简同第3枚历谱残简,只留正月,知有“正月辛卯朔”,查陈《表》,或为始元四年(前83),或为甘露二年(前52)。据以上对探方T23出土纪年简的讨论,知该简为公元前83年的可能性较小,故判断是公元前52年的简。

第5—15枚 居摄元年(6)历谱(连缀合的断简共17枚)

这里选定的共17枚,我们将其中11枚断简经仔细缀合后,复原成5枚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历谱简,加上已有完整的6枚,认为属于居摄元年11天的同册历谱。须说明:

(1)据简上内容,不难逐一计算出这11天皆相同的“一日”简,从而查陈垣表,确知皆属居摄元年(6)历谱(过程从略)。

(2)从T23共1074枚中选出11枚断简并将其缀合,较为困难;简便的审核方法:可据陈垣表列出居摄元年各月这11天的干支进行对照。

(3)查对原简照片,考察17枚散简或残简的木质、纹理、风化程度、断口衔接,以及对书简人的笔迹做分析,都得出属于同一简册的结论。

(4)上面列出各简的尺寸,原简多为横向折断,简宽基本一致,将断简缀合后,已恢复原简应有的长度,这就满足了复原的物理指标。

(5)这样多信息,保证可以复原全年历谱,但居摄元年(6)在肩水金关简中年代靠后,历法无特殊之处,本文就不复原全历谱了。

(6)有趣的是,前此我们将73EJT9:282廿二日历谱简[4]已考为居摄元年,未料到它正是T23这册历谱中散失的一枚,不知何时落到T9中去了,收入《肩水金关汉简(壹)》中。这说明探方间存在的联系。

有必要以断成三截的十九日简为例,列出居摄元年各月该日干支进行对照:

戊 戊 丁 丁 丙 丙 乙 乙 甲 甲 癸 癸

十九日 申 寅 未 丑 午 子 巳 亥 辰 戌 卯 酉

(45)(15)(44)(14)(43)(13)(42)(12)(41)(11)(40)(10)

第一条横线即T23:837号断简残存,第二条横线即T23:835号断简残存,第三条横线即T23:860号断简残存。三断简缀合后,仍缺一月、二月十九日干支。

需要指出,T23:803号简中之原文“己卯 己酉”为错释,当为“乙卯 乙酉”。

第16枚 ○73EJT23:332号简:

癸 壬 壬 壬 辛 辛 庚 中 庚 己 己 戊 戊 丁

五日 未 子 午 子 巳 亥 辰 伏 戌 卯 酉 寅 申 丑

(20)(49)(19)(49)(18)(48)(17) (47)(16)(46)(15)(45)(14)

此简很完整,推算出该年的年朔序为:

己 戊 戊 戊 丁 丁 丙 丙 乙 乙 甲 甲 癸

一日 卯 申 寅 申 丑 未 子 午 亥 巳 戌 辰 酉

(16)(45)(15)(45)(14)(44)(13)(43)(12)(42)(11)(41)(10)

据陈垣《表》和《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5],知为居摄三年(8)简,当年闰正月戊申朔,十一月戊午改年号初始,仅用很短时间,王莽就改年号始建国,将十二月癸酉朔改为正月。

第17枚 ○73EJT24:305+497+498A号简,这是《肩水金关汉简(贰)》的编者缀合而成的一枚历谱:

丙 乙 乙 乙 甲 辛 重 甲 八 癸

十八日 申 丑 未 丑 午 亥 节 子 鬼 巳

(33)(02)(32)(02)(31)(48) (01) 节 (30)

据此简能够推出当年的年朔序,如同第16枚简推出的“一日简”前8项,此不重复。虽然两简同为居摄三年(8)简,但从简照可知,它们的尺寸、木质等都不属于同一简册。

第18—26枚共9枚纪年缺失简的年代

《肩水金关汉简(贰)》中有些简纪年不完整,须经考释而确认年代。在参照期的132年内,一般能够唯一地认定。

首先提出1枚年号为“延和”的纪年简,图版清晰,非释文或原简有误:

○T24.208号简:

出六石弩一 延和三年癸丑令卒□□

该简出现的年号“延和”,陈表中有行用三年的魏“延和”(432—434)和行用了三个月的唐“延和”(712)。这里汉代的“延和三年”是指哪一年?《汉书》表四、表五,有12处“延和”,指的都是“征和”(前92—前89)[6]。颜师古指出:“延亦征字也。”[6]637陈直先生考证汉代瓦当上的“延和”,认为后世称为“征和”不当,本来就是“延和”[7]。可知“延和三年”指的就是征和三年(前90)。肩水金关汉简中,这是一枚古老的简,比作为上限的纪年简T21:111号还早5年。

○T23:772A:

凤四年四月辛丑朔甲寅南乡啬夫□敢言之(下略)

年号“□凤”缺字,联想到元凤四年(前77)或天凤四年(17),但均非。在考释参照期内,唯有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四月辛丑朔,甲寅十四日。

○T23:911:

□□□元年十一月己亥朔□□张掖□□北障候□移过所(下略)

根据干支历的周期性质,“十一月己亥朔”一般每过31年才有可能重现,但又必须是元年,故在参照期内,唯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十一月己亥朔。

○T21:109A:

朔四年十一月丁巳朔庚辰肩水候宗移橐佗就人载谷名□

易知原简断失“阳”字,该简应为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十一月丁巳朔,庚辰廿四日。

○T23:579:

始二年二月丙辰朔

在132年间满足“二月丙辰朔”的仅有永始二年,看出该月朔的唯一性。原简断失“永”字,该简应为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二月丙辰朔。

○T23:865A:

四年三月甲辰朔北部守候长

在132年间满足“三月甲辰朔”的仅有永始四年,看出该月朔的唯一性。断失“永始”二字,该简应为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三月甲辰朔。

○T23:649:

三年闰月辛

满足此简的有建平三年(前4)闰三月辛亥朔,王莽天凤三年(16)闰五月辛酉朔,两解。陈表所写“闰四月辛酉朔”,是指《太初历》,而非《莽历》。

○T24:300:

寿二年五月辛巳除

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五月癸亥朔,辛巳十九日。另,在此考释参照期内,年号第二字为寿者仅有元寿。此简回忆以前“除官”即晋升时间,非书简年代。

○T23:432:

三年八月戊午朔丙戌

132年间满足“八月戊午朔”的有两处:一是甘露二年(前52),但非三年,予以排除;二是新莽始建国三年(11)八月戊午朔,丙戌廿九日。由于莽历改寅正为丑正,故这里的八月实际上是《太初历》的七月。

第27—34枚:共8枚月朔简的年代

根据干支历的周期性质,月朔简一般每过31年有可能重现。在考释参照期内,就有可能重复两次乃至更多。这时需要用出土探方的上下时限来界定,删去越界太远的,保持考释相当的可信度。

○T21:56:

(前略)十一月乙丑朔癸未居延守丞右尉……

查陈垣表可得地节元年和地皇元年(20)两解。但探方T21的40枚纪年简中,只有1枚T21:108是元始元年(1)的,其余皆为公元前的。T21是一个较古老的据点,极小可能出现地皇元年的简,应予排除。故知T21:56号为地节元年(前69)简,十一月乙丑朔,癸未十九日。

○T21:347:

五月辛巳朔癸丑□相

此简图版不清晰,原简或释文必有一误,因五月辛巳(18)朔不得有癸丑(50),否则此月33天。查陈表,有建武四年(28)满足此条件,但据上简讨论,知不可能有建武四年简;结论是神爵元年(前61)或建始三年(前30),两解。

○T21:220:

年九月戊戌朔戊申尉史阳付佐前□

神爵三年(前59)或河平元年(前28)九月戊戌朔,戊申十一日,两解。

○T23:337:

□□□□正月庚寅朔甲午南乡□啬夫凤佐丰敢言之(下略)

河平三年(前26)或居摄元年(6)正月庚寅朔,甲午初五,两解。

○T23:103:

闰月庚午朔辛未南乡

陈《表》中将闰月朔辟为一栏,查阅方便。在考释参照期的132年内,易知共有49个闰月朔,却不存在“闰月庚午朔”。检查T23:103图版,非常清晰,必有“闰月庚午朔”。该简既无年代、又无月份,究竟属于哪一年?

众所周知,《太初历》置闰规则“朔不得中,是谓闰月”(即“闰月无中气”),须辅以特殊的闰法“中气在朔若二日,则前月闰也”[6]1001。我们据此重排《太初历》,得到15处置闰与陈《表》等今用历谱不同,鸿嘉三年(前18)闰八月庚午朔为其中之一[8]。从出土文物中已找出3例,T23:103为第4例。换言之,该简只可能是鸿嘉三年,且闰八月,从而排除其他可能。

陈《表》所据刘羲叟《长历》仅按“闰月无中气”置闰,鸿嘉三年则为闰九月庚子朔。T23:103号简的存在,要求关注《太初历》特殊置闰法,凸显陈《表》等今用历谱罔视特殊置闰规则造成的盲点,并体现该简的历法学价值。

○T23:166:

光武帝建武六年(30)正月辛丑朔,丁未初七日,在考释参照时限内唯一。这可能是肩水金关最晚的简。

参考文献:

[1]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肩水金关汉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2.

[2]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罗见今.中国历法的五个周期性质及其在考古年代学中的应用[C]//黄留珠,魏全瑞.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3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18.

[4]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八枚历谱散简年代考释[J].敦煌研究,2012(5).

[5]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0.

[6][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629-663

[7]陈直.汉书新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38.

[8]斯琴毕力格,关守义,罗见今.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