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们的生活中,以一种面貌永恒的扮演它的角色,它供给人们正常的生活作料,那就是——集市,人们每天都去购物的地方。在我表达的画面中,阳光普照着大地,人们为了他们的生活而忙碌,为了生计,他们穿梭在繁华的集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态,都是为明天而准备。这种场景,是我要表现它的一种热闹,为了生活而准备,为了生活,那无名的双手在辛勤的劳动着。我以油画的形式来表达那份忙碌,油画,以它独有的形式而发展,在形成之初,或许只以某种意义来服务于统治者的教化宣传功能,而在今天信息化、民族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它以无限的生命来给予这个世界以新的语言,新的方式。至于它将发展成何种语言,我无法定义,我只以我的理解给了我创作的场景以真诚情感的表达。人们,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忙碌,得到的或失去的,都是归结在自己的足迹中。
关键词:集市 构图 情感 民族
在忙碌之余,你是否发现了你身边的美?你会用什么方法留住这份美呢?我选择了用我的画笔留住它,留住我身边的美,留住我当时的感受。艺术,需要从生活中去感悟。
一、选材、构思与体会
刚开始我打算画家乡的兴隆山,在那雾气腾飞的云梭中,穿越时空的界限,造就了历史的画廊,各家教徒,在暮鼓晨钟中,敲醒了沉睡的人们,也敲醒了人们的心。在与同学们聊天之后发现要表现风景画的人挺多的,而且我也找不到可以一下子吸引人的亮点,所以打算寻找新的素材。在照相机中,无意发现了一张照片,与自己的生活环境较接近,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场景——集市。因此,打算画一幅以生活为角度出发的场景画,也因为这幅画有点难度,很有挑战性,最终决定,以它成为我毕业的创作。
考虑到集市这种场景,景和人物的构成比较复杂,并且选择的观察角度是俯视,在以往的作画中,俯视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因此我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表现能力。在人来人往的集市中,这种热闹的主题,使我突然想到了16世纪尼德兰的农民画家老彼德·勃鲁盖尔,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他喜欢画农民的日常劳作,节日庆典,民间游乐等。村民们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憨厚、笨拙甚至有些滑稽,经常让观者看了之后禁不住抿嘴一笑。在他的《农民的婚礼》中,他凭借杰出的构图技巧,将他们和谐的组织起来。受了他的启发,也想在我的画面中营造那份和谐热闹的场景,真实的反映生活的中的一面。
二、创作过程及问题解决
在创作之前,开始画素描稿,遇到的问题特别多,要考虑这种大场面的场景,想要画好,构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构图决定一幅画的成败,它是画面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集市这种场景中,画面考虑的元素比较复杂,颜色较多,也容易画花,所以在构图时,不但要考虑透视,而且还要注意画面不能太满,如果太饱满,就显得拥挤使人难受,如果太空,使画面没有吸引人的视点。为此,我看了一本有关素描透视方面的书,将其中的知识大概翻了一遍,在我构图时,心里有数多了。我的素描稿中,有很多问题,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我将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透视方面的问题重新画了一幅,在这一幅画中按老师要求的将照片中的景和人分开画,在画景的一张小稿时,我将画面分成五个面积不等的三角形和四条主线,并将场景归在上面,在大的透视关系中,找小的透视关系,比如大的透视关系是四条主线的走向,用来表现集市的纵深感,小的透视关系就是一些小商贩的摊位与摊位之间,人与摊位之间,及摊位中每个箱子与石板之间的透视关系。在画人物的小稿之前,在网上找了各种人物动态方面的图片,自己也去集市采集了许多照片,直到我满意为止。
初步创作的素描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让我画一幅小色稿,是要了解我创作的基本色调。在画小色稿时,色调、纯度、明度一大堆问题涌现了出来,因为是场景画,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要将整幅画的纯度降低,明度提高,以灰色调为主。小色稿完成后,心中对创作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准备创作时,决定将画幅大小定为160cm×120cm,自己进入了忙碌的准备阶段。一切准备好之后,开始构图,发现真正进入创作时,与素描稿和小色稿完全不同,由于画面较大,好多东西都被放大后,构图再次成为问题,有些考虑之内的东西无法添加到画面,只好不情愿的删去。在透视上,我所了解的知识有限,只凭自己的理解安排画面中的建筑,人物,就这样,构图完成了。在进入着色后,先是用灰调子将各个物体都画完了,明暗关系,冷暖关系,颜色之间的对比都做了基本的对比后,也算是离成功近了,剩下的只有细节问题。
在每一笔中寻找灵感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基本功是那么薄弱,才知道自己要花很多的时间追回流失的岁月。在画楼与楼之间的透视中,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把不合适的地方做了修改,在颜色的对比中我寻找和谐关系,对比色很接近补色关系,但不像补色要求那么严格,对比色的两种颜色混合后,不一定成为灰色,而可能是带有某种色彩倾向的冷灰或暖灰。我也寻找了一些补色关系,比如红与绿,橙色与蓝色,黄色与紫色,以达到画面的稳定。色彩的和谐,是指对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产生统一和谐的色彩效果。我尽可能使我的色彩处于和谐状态,而色彩的和谐表现为色彩对比中的和谐,色彩的和谐与色彩的对比是色彩的两个方面,而我,对色彩学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正规的学习,只是在平时老师的讲解中了解的,就算我再怎么找那种和谐的色彩关系,也是不科学的,难免有些造作,在创作中,我只是凭感觉找画面的整体效果,使人在视觉上达到能接受的状态。
在我的画面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和阳光的温暖,使集市更具有亲切的感觉。在凉风的娇羞中,远处的树也脱去了华丽的衣裳,可是人们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他们只是换上了厚实的外套,还要为生存而奔波,买菜和卖菜的哪个不是为了生活,他们是平凡的,他们是勤劳的,还有那穿着少数名族服装的同胞,在这个勤劳的国度,蒸蒸日上的国度,他们依然和谐,且永远。
三、技法表现和情感表现
油画创作中,有直接画法和间接画法两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技法。在我的画面中,这两种方法我都有用到,我刚开始用间接技法,将画面基色定下来,然后一遍遍罩染,特别是在摊位和大块颜色的处理中都用到这种技法。在人物的处理上,我用了直接画法,直接呈现事物的形与色。
色彩方面,因为我表现的画面是阳光照射的大地,需要暖色来装饰画面,我将画面的视觉中心周围,大胆使用了黄色,而纯度不是那么刺眼,明度相应的提高了。暖色会给人一种兴奋感,较之冷色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为了协调画面,我将画面的五分之二的面积使用了冷色来平衡画面,将远处的事物处理为冷色,因为冷色有一种后退感,将画面的透视整个深进去,整个画面看起来层次分明,有了前后的区分。
生活中不缺乏美,自然界给予我们美得源泉,启发着我们的灵感。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我算不上大师,也不敢那样抬举自己,我只想用我的画笔,描绘出这样的场景,人们为生活忙碌的场景,它吸引我的是那份平淡中的真实,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四、我所理解的油画民族化、生活化
学习油画的时间不算太久,学到的东西也有限,很多东西还没有去学习、领悟。所以对油画的认识及其有限,但我还是用我仅有的知识,谈谈我对油画的领悟。
油画的发展几百年来,它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从油画传入中国到现在,它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不管在人物画,风景画,还是风俗画,它都展现着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态度。油画不再是贵族玩弄的一种东西,它成为人民可以欣赏到的艺术、能欣赏懂的艺术。因为油画在中国慢慢的发展,成为本土化了的,生活化了的油画。
油画在中国探索中前进着,画家们在创新中前进着。油画在中国发展着,中国油画开始走向民族化,本土化,也追随着国外的思潮。“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对于任何形式和风格的追求,不能一律被看为是形式主义。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法,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把它变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民族风格。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术史上发出光辉,绝不是仅仅把我们的油画画的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因为我们毕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
在我的创作画面中,我加入了穿戴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人物,我选择少数民族人物是为了丰富我的画面色彩,这也是我们本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格。而且,我所表现的主题是经常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常景集市,我希望它更贴近生活。因此,保留住我们本民族特有的风格,融入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表现我们本民族的现实生活风貌,形成另外一种新的感受——油画中国化、民族化、生活化。
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并将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董希文.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J].美术.1957(01)
[2] 李昆仑.色彩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玉山、陈履生.油画讨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 彼得·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 http://www.027art.com/art/yhzp/84709.html.2010.10.29
作者简介:
张淑芬,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