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淇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一个富商家庭,迁居雅典后,埃里蒂斯开始上学直至入雅典大学攻读法律,但没有毕业就放弃了,改赴巴黎学文学。1940年,意大利法西斯圣索里尼军队入侵希腊,他义不容辞,参加在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10月,希腊解放,埃里蒂斯先后担任雅典国家广播机构的节目指导和希腊芭蕾舞团理事会主席。旅居巴黎时,分别被任命为“国际日内瓦会议”“罗马文化会议”的希腊代表,并访问过苏联、美国、保加利亚等国。
埃里蒂斯在巴黎学文学时,读到艾吕雅的超现实主义的诗,击节叹赏,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应和民族传统碰撞交融,超现实主义应融入希腊的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希腊英雄史诗、神话传说的精神,方能产生既是希腊的又是世界的伟大诗篇。正如埃利蒂斯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自己说的:“使之既能融合希腊传统的元素,又能表达社会的需要和我们时代的心理。”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指出:“无人能让我们比在埃里蒂斯身上更清楚地看到这个有力的交叉多么重要,那就是划时代的现代主义与祖传的神话之间的激动人心的遇合。”
超现实主义是上世纪20年代,流行于法国的文艺流派,以布勒东为创始人和领袖,发动一场“精神革命”,反对“理性主义”,否定现存的西方文明。这个口号是立体派诗人阿波里奈尔提出来的。他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像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即:人们造出的车轮子超出了人的两务腿的现实。超现实主义诗歌和散文诗几乎失去了界限,诗歌写的是潜意识和梦,写出人的灵魂的变形和宇宙的内在秘密。超现实主义一度影响了欧美波及世界,希腊的埃里蒂斯接受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方法,他在视觉艺术的创作中,长期从事拼贴法,在诗和散文诗的写法里,凸显他捕捉到的一幅幅感觉的意象,运用直觉、超现实、心物感应等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本篇《勇士的睡眠》即为一例,埃里蒂斯在写希腊反法西斯的勇士们向前线挺进,听到“迟钝而沉重的大炮声,单调而急速的机枪声”。有很写实的篇章,写到士兵、俘虏和骡夫,也有散文诗题为《风景的超源或仁慈的结束》,勇士在行进中,祖国希腊的山山水水,以及太阳和春风,在我的脑中构成意识的流动。当勇士睡眠时,梦中飘出的仍是怀乡的忧郁,以及那片承栽着深厚历史和悠久文化的希腊的天空和大海,那爱琴海湛蓝如莎蒂的诗句,落日的光辉如亚历山大大帝头上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