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今年3月,德国汽车制造厂商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的母公司)发行了5亿元人民币的一年期“熊猫债券”,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内地债券市场融资的境外非金融企业,也成为自2009年停滞以来发行第一只熊猫债券的企业。
如今中国经济不断成长,许多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需求随之攀升,呼吁中国放宽条件,壮大熊猫债券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多。
诞生八年,发展缓慢
非本國主体在该国发行的债券,称为外国债券,根据国际惯例,外国债券一般以该国最具特征的吉祥物命名,例如美国的“扬基债券”、日本的“武士债券”、英国的“猛犬债券”和西班牙的“斗牛士债券”等等。
自2005年中国允许发行熊猫债券以来,2005年10月,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11.3亿和10亿元的熊猫债券;此后的2006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再度发行8.7亿元的熊猫债券;2009年12月,亚洲开发银行又发行10亿元的熊猫债券,从此熊猫债券就杳无音讯了。
根据上海清算所发布的《2013中国债券统计分析报告》,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年末债券市场登记托管余额达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然而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尤以熊猫债券为甚。
“熊猫债券市场已经诞生了8年,但发展比较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筹集资金的管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说道,“与国内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对熊猫债券的资金用途、发债规模及发行者信誉等都加以严格限制,审批流程也更加严格,国内企业发行债券只需报证监会、发改委审批,但是国外企业发行债券需要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审核后,报国务院同意。”
为了提升熊猫债券活跃度,2010年9月,央行、财政部、发改委、证监会修订《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具备“财务稳健,资信良好”等条件的国际开发机构,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所筹集的资金可以购汇汇出境外使用。”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任浩宁指出,从限制熊猫债券筹集的资金外流到放松管制,这是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初期担心,外资撤走之后会把产业链条抽空,把产业泡沫挤出,危害经济发展。现在,我国允许熊猫债券筹集的资金外流,表明我国的监管逐步放开了,对于国外机构合理配置资金,加快资金流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积极作用。”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与国内债券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戴姆勒年初发行的熊猫债规模相对较小,但这却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与中国经济尤其是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不相匹配。虽然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扩容,却仍然难以满足境外企业的雄心,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自贸区正在探索试发熊猫债券。
汇丰在伦敦的资本融资全球主管Spencer Lake认为,最大的境外人民币中心香港没有足够的人民币来满足外国企业的需求,“许多境外的借款人热切希望能够介入境内市场”。兼任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副主席的他表示,随着企业通过发债募集的资金超过贷款资金,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债市的中国可能会超过日本成为第二。
而据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总监廖宜建透露,在汇丰的客户中,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对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过由于境内债券市场利率较高等原因,现在入市可能未必是最好时机。
但他也表示,成本因素并不是境外发行人考虑的唯一因素,战略性影响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现在,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全世界第三的水平,人民币流动性资金池是美元流动性资金池之外的一个很重要的资金池,而一个国际性发行人当然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不同的资金池。”
据悉,今年9月第六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之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联合发起了一个新工作组,旨在协助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破除熊猫债券募集资金之后汇出境外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制度障碍,探索通过人民币走出去或外汇掉期等手段实现资金的境外使用。
境外发行人嗷嗷待哺,只等政策门槛降低。不过仍有不少分析者认为,我国的熊猫债券市场短期内难有实质突破,因为对外开放并不是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工作重点。可能有几个境外企业能够发行数量不多的债券,但是整体规模不会迅速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