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摘 要]目前教师在高考历史复习进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知识点处理上过于拘泥教材、在授课方式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训练方式上搞题海战术。教师的复习策略是决定学生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只有在知识整合上更合理、授课方式上更科学、训练选择上更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策略;误区
误区一:在知识点处理上过于拘泥教材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历史高考取得良好成绩的可靠保证。在历史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许多教师看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回归教材。殊不知如果过于按部就班,把复习课当新课上,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师通常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主线索,先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再讲秦、汉至元、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几堂课下来好像该讲的都讲了,该细化的都细化了,但学生一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原因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拘泥教材,对学生来说毫无新意,这样形同新课的复习课怎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使其拓展知识呢?
要想在复习中既兼顾教材,又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复习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同样是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以前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汉至元、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有所了解。教师不妨以中国古代专制主義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主线索,先引导学生理出另外三条分线索,即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地方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化,再从三者共同推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如此复习,既兼顾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使其知识面得以拓展,为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奠定基础。
误区二:在授课方式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对知识点全面理解是高考历史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历史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点,是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些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某个知识点不厌其烦地精讲。这种只顾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做法,同样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教师普遍会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的主张入手,不厌其烦地讲解,对时代背景、人物详细介绍。结果教师讲得很透、很累,学生听得很烦、很茫然。学生不是记忆机器,没有主动课堂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并记忆知识。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注意兼顾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或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化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样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复习为例,教师可以先从人物入手,列出林则徐、李鸿章、郑观应、康有为四个代表人物,再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讨论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四个不同派别出现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及贡献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全面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误区三:在训练方式上搞题海战术
适当的训练是高考历史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练得好,一直以来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有的教师总想将题目一网打尽,大搞题海战术,害怕学生少做了或漏做了。殊不知这样既耽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又降低了复习效率。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高复习效率呢?首先,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避免训练重复;其次,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和实战性,如重点对历年真题进行训练;三是注意量的合理性,切忌搞题海战术,影响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
学生高考历史成绩的高低和教师的复习策略密不可分。历史教师只有在知识整合上更合理、在授课方式上更科学、在训练选择上更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复习的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