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善文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主動爲澳門發展過招:“澳門可以搞一個網絡中心,利用大數據,打造發展內地與葡語國家關係的平臺。”一時間,什麽是“大數據”?“大數據”又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服務社會的?澳門有無可能利用“大數據”有所作為?在內地網絡上關於澳門利用“大數據”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平臺的疑問不斷,反而澳門媒體鮮有相關報導。為讓廣大讀者較為清晰“大數據”以及它的重要性、發展情況和“大數據”可能會為澳門社會帶來的作用等等問題,記者邀請到了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助理教授余亮豪博士爲廣大讀者解讀“大數據”。
什麽是“大數據”?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海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爲人類所能解讀的資訊。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爲“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其實早在四年前,就已經有人預估資料管理分析産業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並以每年將近10%的速度成長,是整個軟體產業成長速度的兩倍。
余亮豪博士從“大數據”的理論角度說明“大數據“的特點:“第一,數據體量巨大。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別;第二,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網路日誌、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第四,處理速度快。用了一秒定律,也就是說秒級定律,就是說對處理速度有要求,一般要在秒級時間範圍內給出分析結果,時間太長就失去價值了。最後這一點也是和傳統的數據挖掘技術有著本質的不同。”
“大數據”對於內地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今年春運期間,內地多家媒體用“大數據”進行地理信息梳理,說明一天內的全國人員流動情況,使“大數據”在內地頻頻見報,爲大家所熟知。“在美國,‘大數據已經被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余亮豪也博士強調,“澳門雖小,但仍有空間留讓‘大數據有所發展,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也非常期待澳門在這方面有所發展。”
可服務社會各行業,並不局限於互聯網領域
“大數據”是否就是僅適用於與互聯網業的發展?余亮豪博士持否定態度。他例舉到:“前段時間,香港專家在北京方面的配合下,拿到了北京市區一部份司機行車軌跡路線的數據。現在我們拿到這個數據後,可以大量數據通過分析來獲得司機駕車習慣等信息。爲此,也可更有針對性的減少一些司機的不良駕車習慣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問題。”在此之前,可能人們通過所謂的經驗來總結一些問題的解答,但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整理後,可以將所謂的“經驗”具體化,更具科學性。
“我們沒有對‘大數據有整體性思考前,很多可以說現在看來有價值的‘數據都已經浪費掉了,即使拿到一些數據,也不知道怎麽去運用……”余亮豪博士這樣認為,“‘大數據並非僅適用於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甚至發揮的作用可以延生到大眾日常生活中來。”
他接著舉例說明,“因爲電力的供應具有不可回收性,儲存性極低的特點,所以就要求電力資源的合理分配。內地中科院一個‘大數據研究組在拿到了某一時間段裏,某市電網供電的大量數據。研究組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後,提出了對某市該時間段供電量的合理化調整的建議。”
“對於新加坡來講,數據就是未來流通的貨幣,而我們目前所做的就是將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數據管理中心,從而有能力與企業合作,將數據的潛在價值轉化爲可見的商業利潤。”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的官員曾這樣來說明“大數據”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整個社會運行中,每分每秒都會產生非常龐大的數據資料,而我們不是爲了“數據”而去找“數據”,而是透過在社會中對大量數據的提取,不斷挖掘海量數據背後的可爲利用的價值,這才是想通過“大數據”而達到的目的。
劣勢變優勢,澳門也可發展“大數據”
“大數據”不僅僅是互聯網領域發展的趨勢,更是可以說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啟,社會的各個行業都可以利用“大數據”有所發展。目前,新加坡、韓國等地已經看到“大數據”發展的前景,已經開始有所作為並且已經漸有成效。比如,新加坡樟宜機場的“社交樹”的營銷,就是通過“大數據”來完成,而且來往旅客無不叫好。這樣的“社交樹”的模式,是否可以爲澳門機場所利用?為來往旅客增添一份對澳門的美好回憶。
發展“大數據”首要是的是對海量數據的提取,澳門不如其他地方,可以有不同領域非常多的數據可供提取,所以這一先天不足是否能改善?余豪亮博士並不認為澳門發展“大數據”是具有劣勢的,他認為“澳門社會雖小,但是仍然是有海量的數據可以提取得到的。比如,博彩業相關的數據、澳門主幹道的交通數據等等。與內地、香港相比相關的運營成本反倒是可能會少很多,因為地少等特點更可以作為相關系統的試驗地。實行起來的效率有可能會更高。這也成了澳門的一些優勢,這些所謂的劣勢轉換為優勢也非常可能會讓澳門成為這一領域的後起之秀。”
如果澳門利用“大數據”有所發展,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澳門經濟長時間唯“博彩業”馬首是瞻,促進博彩業科學健康的發展,同樣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有所發展。余亮豪博士進一步解釋到,“每間博企應該儲存有大量的數據信息,只要肯加以利用相信都可以對該企業有利用價值的。不過,有沒條件用和怎麼利用這個就是兩個問題了,需要分別來對待了。”余豪亮博士又指出,“可以先從與民生較為相關交通問題著手。”余亮豪博士接著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交通系統中就有一套這樣的系統,數據的收據到數據的挖掘以及分析數據後的運用等等,已經幾乎形成一條産業鏈,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余亮豪博士透露,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的一位老師就已經通過交通事務局監控設備獲得某一路段日間車流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後得出了一些如何調整交通更爲合理的結論,而這個成果的分析方法已經被美國微軟所認可。這也足以說明,澳門也有條件去利用“大數據”。
余亮豪博士建議,“在未來的五到十年間澳門有效的管理交通都是一個難題,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有一個有效的、科學化的手段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澳門交通問題方面的數據分析也是可以被利用起來的,對交通實行合理化安排的。正因爲澳門的主幹道就這麽幾條,不管是設備還是人力資源來說都是可說是非常小的,可能再香港或者其他地方行不通的。”“發展澳門的“大數據”產業不是不行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反正有機會去做,看怎麽去做了。按照目前政府的收入盈餘,是完全可以克服前期投入的問題。”余亮豪博士如此總結。
如張德江委員長所言,澳門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在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交流平臺上有所作爲?余亮豪博士非常贊成,他說,“首先,澳門並不缺少葡語人才,也不缺少‘大數據方面的人才,相信只要平臺搭建好,就會起到群聚效應,人才也可以比較主動的吸引過來;其次,澳門作爲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以來都沒有發揮好這一平臺作用,導致平臺效應沒辦法顯現,人才沒辦法聚集,社會效應自然弱化了;再次,如果中央與澳門政府在這方面有所共識,應該藉助每年一次的高峰會議與葡語系國家交流,看契合點在何處再拋出相關的具體項目交由相關的人員去完成。”
信息時代,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與十餘年前澳門服務業相比,現在澳門服務業的整體水平也完全是極大的提升,促成澳門服務業迅速發展的根源就是有市場需求。發展澳門的“大數據”產業,已經條件成熟,需要的是政府與相關方面的溝通後的及時培育市場。“大數據”作爲時下最火熱的信息技術行業的詞匯,隨之而來的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等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的利用逐漸成爲行業人士爭相追捧的利潤焦點。為何澳門不抓住這樣絕佳的發展浪潮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