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你就会发现世界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10个俗语,当初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历史的变迁好吓人,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不得不令人惊奇万分。现在它们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嫁稀随稀,嫁叟随叟”的谐音讹化而来,“稀”为少年,“叟”为老者。古人的婚姻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甚至在结婚之前都不曾见面,所以等看到对方的时候, 无论好坏都已成定局,只能认命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而且据史书记载,臭皮匠中的“臭”最早应该是“丑”。
3. 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是化用“和氏璧”和“金镶玉玺”之典故,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指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 上梁不正下梁歪:该俗语的出处为晋代杨泉的《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人们往往把因果关系搞反了,常说上梁不正所以下梁歪。其实,其原意是“上梁不正是因为下梁歪”。就如“子不教,父之过”,子不教的原因是父之过,而不是子不教造成了父之過。
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能理解,因为某些地方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岂不是太傻了!
6.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起源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叔宝的深重义气,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7. 空穴来风: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后来在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作比喻,应比作说法有根据、有来由。结果,后来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
8. 无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被称为男人。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大大背离了。
9.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 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 无奸不商:原意为“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如果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