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看社会和谐观

2014-04-26 22:53:49梁欣欣王新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周易

梁欣欣++王新娟

摘 要: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和谐观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61-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民族的主要目标。当然崇尚和谐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早在古代人们已经有了对“和谐”的初步认识与探讨,而这种认识与探讨在《周易》中最为丰富。

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

在《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主要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中记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周易》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人是天地万物的产物和发展的结果。《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错。”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易经》中也强调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了中心的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在《周易·乾·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在这里所讲的“合”就是讲的“天人合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维观念不仅是其主要思想系统,并且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易传》中出现的“天德”、“天命”、“天则”等,“天”字屡次出现,在这里“天”既是指包含自然万物的天,又是指在哲学的层面上一切宇宙之内的天。总之,“天”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我们所处的自然界是不断生长、不断发展着的。这些生长与发展既是自然进行的,又要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这些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万物的,是人力不可违反的,是不可逆的。这些发展、生长过程就又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一个和谐的自然界,然后人类产生,构成“天人合一”。《易·系辞》中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自然界中人类不能完全脱离自然界而生存,人与自然界之间既相互抵制,又是相互依存的。每一个生活在自然界的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必须充分、主动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秩序,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①

当然,在《周易》中包含了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其上二爻为天位,下二爻为地位,中二爻为人位,是象征天地人并存的一个整体,这就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它包罗万象,总括了天地人的一切道理在其中。同时《周易》又赋予“天”以人的色彩,加之于人的道德、理性,使“天”成为了理性、道德的化身。因此人们应该修身、立德,不断加强自修的道德修养,同时要积极地付诸于行动,以达到“天人合一”。

二、《周易》中所蕴涵的和谐观

《周易》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并追求这个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从天道到人事,达到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及生命本身的和谐。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和谐,而和谐的根本又在于生命之和谐。《乾·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指最高的和谐状态,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对人来说,和谐包含生命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②

(一)《周易》中的生命和谐观

在《周易》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关于阴阳的和谐观念。阴阳和谐,包括阴阳平衡、阴阳互补、阴阳互通、阴阳生生等不同的方面。《易经》以“—”代表阳,以“- -”代表阴,以阴阳代表宇宙万物的两种根本属性,而且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又象征着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的作用和状态。《周易》的名字也含有阴阳的含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在《周易》的八卦及六十四卦卦爻画系统中充分展示了阴阳对待变化的性质。生命产生于阴阳和合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贵在尚和”。《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之道是易道的核心观念,表明宇宙万物皆阴阳所成,生命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系辞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六十四卦展示了阴阳和会、天道运行、化生万物的图式。在《周易》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夜更替,寒来暑往,一切变化都来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

《系辞下》中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因此,对于生命的产生来说,阴阳变化是其本原,而阴阳变化的法则是阴阳的和合,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而它们的协作和谐则促使事物的生成。

《易传》认为万物的生成与变化都要顺应阴阳交感的规律,《咸·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太极图就是“天地感而万物生”的生动描述,其阴阳合抱就是生命起源的象征,即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③

自然生命起源于阴阳和谐,在《周易》中又把阴阳和谐贯穿于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在人的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生命。所以,总的来说追求精神生命的和谐,就是追求人的存在的和谐。这也是《周易》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二)《周易》中所体现的社会和谐观

《说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这样,从天地的相互作用到万物的产生,到人的生命的形成和繁衍,再到家庭关系、君臣关系的形成和典章礼仪的产生,《周易》为我们构建出一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秩序图。endprint

《周易》在探索天地人三者阴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之上,又主张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顺应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泰·象传》主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说,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界的变化加以辅助或协调,以成就天地化育之功。

《周易》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人类的活动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彖传》中提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这也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事物的时候,要能够坚持求同存异的道理,不能强人从己。在《周易》中强调的是不管是对于自然界还是对于人类社会,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他们是不可避免又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就要排除那些排除异己、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④在交流与发展过程中就要遵循求同存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在国与国的交流中更是要尊重多元化的发展。只有充分做到这些,才能够真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周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模式的最完整的体现”。⑤《周易》的“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犹如人的父母,人应当像孝敬父母那样,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人类在不断地、高速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挑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峻。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过度的浪费性的消费,造成生态环境日益失衡。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为环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现代的思维框架。《周易》在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之上建构起的社会和谐观体系,是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是安身立命之学,对今天人们所深感忧虑的存在性焦虑问题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充裕,还是要回归本真,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求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

注 释:

①曲文忠,张忠,纪德洲.论《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法[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3).

②张艳清.《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9).

③周易[M].万卷版公司,2009.

④郑万耕.《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⑤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2013.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6
新化山歌
甜甜的“蝴蝶茧”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6:33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56:30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50:23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