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昶, 李学斌, 丁媛媛
(1.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1)
关于发展绿色建筑问题的研究
金 昶1, 李学斌2, 丁媛媛1
(1.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1)
在我国,建筑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因而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及产业结构转型都有着重大意义。以文字和图表数据展示了绿色建筑的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由此提出针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解决方案,希望加深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发对绿色建筑的探索。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必要性;解决途径
绿色建筑是目前大家热切关注的话题之一。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建筑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然而,我国能源、土地、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且利用效率极低,这使得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未来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大经济转型的难度。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成为我国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全世界早已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何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巨大效益、如何制定与执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如何积极引导建筑从业人员与消费者参与绿色建筑的生产、推广、使用以及维护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1.1 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主要是由以基本法律、行政及地方法规和规章及标准(实施细则及行业规范等)构成的体系来约束与规范的。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不少政策和规范无法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而仅仅是推荐、建议。
1.2 研究现状
当前学者对于绿色建筑及其定位,主要存在目标说与过程说两种声音。目标说强调绿色建筑是一个理想目标,现在也许达不到,然而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过程说则倾向于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定义绿色建筑,认为绿色建筑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理想,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可以完成的目标。
1.3 技术发展现状
1)高端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成熟。
2)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正逐步建立。
3)绿色建筑技术的产业化正在起步。
4)绿色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存在空白。5)照搬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有待本土化。6)设计领域的运作机制与设计理念有待提高。
1.4 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1.4.1 推行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浪费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能耗巨大,而全社会的终端能耗的45%左右是建筑的能耗,因而绿色建筑的推广将十分有效地节约能耗。与普通建筑相比,在其全寿命周期中,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绿色建筑都可以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是实施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
1.4.2 绿色建筑是人们对建筑物的追求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消费者越来越偏向舒适环保节能的建筑,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市场不断扩大,同时也加速了材料和技术的更新,例如隔热新材料、恒温保温调节技术等。绿色建筑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可以自生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使得生态最经济化。
1.4.3 推行绿色建筑有利于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而发展绿色建筑正是低碳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体现。
1.4.4 与普通绿色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本身具有更多价值
首先,绿色建筑具有节能性,普通建筑的能耗非常大,相比较而言,绿色建筑大大地减少了能耗。一般而言,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10%已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可达50%至60%;其次是绿色建筑的生态保护性;最后是推行绿色建筑也加速了普通高能耗建筑的淘汰,使得一些能耗巨大建筑逐渐失去了市场,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成本。
1.4.5 推行绿色建筑有助于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有大约400亿m2的既有建筑,其中大约至少有1/3需要进行节能方面的改造。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中国绿色能源经济的增长,同时加快材料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高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此外,“可持续发展”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概念已进入了包括建筑领域的各行各业,绿色建筑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实践。以绿色建筑体系为依托,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将有助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 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参见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于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凸显出总体建筑质量较差、区域差异大、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的问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或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并不是传统的环保建筑,它更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类的建筑活动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利用自然界本身的条件,以环保节能的理念去创造建筑,而不是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把建筑刻意打造成绿色环保建筑。
2.1.2 绿色建筑的造价高,成本回收期长
我国的绿色建筑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自主技术发明,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成本高,造价高,导致成本回收期被拉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绿色建筑开发商往往耗费大量资金用于实现绿色目标,也是绿色建筑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图1 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基本造价水平
2.1.3 理论和现实脱节,设计缺乏创新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绿色建筑所追求的目标。而国内建筑师往往照搬西方绿色建筑的模式,对绿色建筑缺乏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当地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实现绿色目标。
2.1.4 法律与政策的保障薄弱
长期以来国家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现实可行的奖惩条例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严重削弱了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但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造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滞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2.1.5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在绿色理念上,不能把绿色评价仅仅等同于对建筑自身的考察,而应该从更大的社会层面上进行评价;二是在评价对象上,不能将对绿色建筑的评价等同于环境方面的评价,而忽视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考量;三是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只关注专业机构的定量评定,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评价。
2.2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及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解决途径
2.2.1 从绿色建筑本身出发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研究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实地情况的分析和考量,充分利用本土化优良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习俗以及历史文化,从而开发出综合效益最好的绿色建筑产品。
2)向低成本化低科技化发展,加强绿色建筑推广。英国有众多诸如EcoHomes项目认证住宅项目、BREEAM认证的各类建筑以及各种开放给公众参观的示范性项目,例如我们熟知的于2001年落成的伦敦市政大楼。这些示范作品大多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近20%,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改进,绿色建筑的成本会降低,规模效益也将逐步显现。从长远利益看,我们应当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积极引导民众选择绿色建筑。
2.2.2 从推进绿色建筑具体措施出发
1)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一套完善而可操作并且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和依据,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不管是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还是英国的BREE-AM评估体系,都对本国绿色建筑的推广与标准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分析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各方面的具体现状,完善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有据可依。同时,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和一体化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蓝色建筑的实施。
2)利用减税,简化审批程序。
英国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不达标的新建项目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于积极使用绿色技术的建筑予以审批上的优先权和一定的经济优惠。对于开发商,一方面政府对于不达标的新建项目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于积极使用绿色技术的建筑政府应予以审批上的优先权和一定的经济优惠,包括减免土地增值税和发放低息贷款等;对于民众,政府可以采取很多对于购置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少购房首付、在贷款时给予便利等吸引潜在消费者,增加对绿色建筑的实际需求,刺激广大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
3)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的规划中。
绿色建筑巨大的潜在效益只有在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而不应该局限于单个或局部了彩色建筑的发展,而应该将绿色建筑纳入到城市的规划中去,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向绿色社区规划转变,包括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规划等,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放大绿色建筑的效益。
2.2.3 从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角度出发
英国的主流建筑院校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国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灌输绿色理念,加强绿色技术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还要求政府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促进产学结合,同时培养已在岗相关人员的再培训。
2.2.4 从提高社会公众的意识水平角度出发
绿色建筑在我国仍是发展初期,想要永续得发展绿色建筑,关键则在于绿色建筑是否深得人心。因而要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消除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树立绿色、环保的住宅新理念,真正将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经营管理思维纳入全民科普知识领域中,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识与了解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动员人们参与到发展绿色建筑的运动中来。
[1]李海英.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3-14.
[2]Top 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
[3]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85-86.
[4]廖含文,康健.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Z].2013,http://wenku.bai du.com/view/b5f37ef04693daef5ef73d59.html.
TU29
A
1673-1093(2014)04-0023-03
金昶(1993),女,安徽合肥人,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投资与工程造价专业。
10.3969/j.issn.1673-1093.2014.04.005
2014-01-07;
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