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爱的力量汇成海洋

2014-04-24 09:25:20边澎
共产党员·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郭明义鞍钢爱心

边澎

一个人的精神感染了一座城市,这精神融入了城市的骨肉中,成为这座城的灵魂和名片。这个人就是雷锋,这座城市就是辽宁省鞍山市。

50多年前,雷锋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走进鞍钢,最终成为一个不朽的人;50多年后,郭明义因执着而把全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鞍山,成为另一个奠定鞍山魂的人,成为鞍山的另一张名片。

从雷锋到郭明义,这不是巧合,是鞍山这片无私大爱的沃土养育了他们。如今,郭明义振臂一呼,全国响应,“郭明义爱心团队”让雷锋精神枝繁叶茂,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鞍钢是一片英雄模范辈出的土地。65年来,鞍钢涌现出了雷锋、孟泰、张明山、王崇伦等一批全国著名的英雄模范。“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感染了无数中国人。人们不禁要问:“鞍钢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英雄模范辈出的地方?”

鞍钢英模的成长,得益于鞍钢“钢铁强国、造福社会”的优良传统教育。正是因为“钢铁强国、造福社会”的企业理念与广大职工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才使得孟泰、郭明义等众多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

鞍钢英模的成长,得益于鞍钢扎实厚重的企业文化培养。孟泰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反映“创新、求实、拼争、奉献”鞍钢精神的教育基地,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鞍钢人。正是在这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郭明义不断成长、成熟,最后成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

鞍钢英模的成长,得益于鞍钢在宣传、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典型树立、培养、帮助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长期以来,鞍钢十分注重对英模的培养和引导,郭明义这个典型较早就被发现,各级党组织在授予他一系列荣誉称号的同时,有目的地安排他参加各种活动等。郭明义的成长,是鞍钢一代代英雄模范人物感染激励的结果,郭明义的精神也感染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

近年来,鞍钢坚持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不断推进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的常态化、全员化、岗位化、品牌化和规范化。2010年至今,鞍钢党委连续下发过4个文件,对扎实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作出全面部署,引导广大职工学习雷锋、郭明义,做高素质鞍钢人。为推动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连续下发多个文件,这在鞍钢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鞍钢党委批准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工作室”,选派了长期参与郭明义同志事迹宣传推介及爱心团队建设服务工作的5名同志专职负责工作室的具体工作。工作室的成立,有力推动了学习郭明义活动的深化,成为拓展“郭明义爱心团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源泉。

鞍钢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开展学习雷锋、郭明义活动的重大意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为职工群众作出表率、树立标杆。公司先后举办“鞍钢郭明义论坛”“鞍钢雷锋文化论坛”等活动,覆盖职工超过6万人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建了郭明义最新事迹报告团,在鞍钢作报告10余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鞍钢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助人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让爱岗位、爱鞍钢,讲品格、讲奉献成为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了职工道德素养和鞍钢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历经岁月的风霜洗礼,雷锋精神这颗种子在鞍钢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浩气长存!

2005年,郭明义发起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大队”“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等爱心组织。2009年7月,在鞍钢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些爱心组织进行整合,组建了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下设8支专项志愿者大队。2012年,鞍钢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工作室”,具体负责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兼管全国各地“郭明义爱心团队”各分队的工作。目前,全国“郭明义爱心团队”有600多支,志愿者总数超过130万人,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爱心组织。

2011年3月,在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由鞍钢承办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学雷锋大型奉献活动在鞍山成功举行。全国各地10支“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大队、分队,1万多名志愿者同步开展了爱心活动。2012年、201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组织下,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和部分中央企业“郭明义爱心团队”一道参加了向西部地区捐资助学活动,捐款近40万元,对1280名甘肃省偏远农村的特困学生给予集中资助。

截至2013年12月底,“郭明义爱心团队”共开展捐资助学活动19次,捐款近20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000多名。在新疆、重庆、鞍山等地援建希望小学各1所;开展献血活动20多次,无偿献血100多万毫升;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20余次,采集样本4000多例,其中17人初配成功,3人成功捐献。1000多名职工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其中3人完成了捐献。

2010年8月,为救助一名鞍钢职工的患白血病的女儿小严涵,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发出了挽救孩子生命的倡议,700多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4000多名志愿者捐款近20万元。此后,中国神华集团公司的全体党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的全体团员青年分别为小严涵捐款10万元和7万多元,让小严涵在上海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重获新生,是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和众多志愿者的爱心铸就了生命的奇迹。

2010年11月,为解决6岁起就独自照顾瘫痪爸爸的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石朗镇小张猛的上学和生活问题,“郭明义爱心团队”开展了为小张猛所在学校捐助校舍活动,短短1周的时间,就捐款50多万元,帮助学校建起了学生宿舍,不仅使小张猛和爸爸能够住到学校来学习生活,而且使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山区孩子不再受上下学3个多小时的山路奔波之苦。

2011年3月,郭明义在新浪网上开通个人官方微博后,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迅速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微博群,在网络推介爱心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借助这一平台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1年6月14日,通过郭明义微博发动,400多名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到市中心血站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献血总量达8万多毫升。

家住甘肃舟曲的杨蓬丽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得到了及时的救助。2010年8月,杨蓬丽考入大学的那一年,舟曲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她的父母双双遇难。由于没有生活来源,杨蓬丽面临着失学的窘境。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在微博上看到她发给郭明义的求助信后,纷纷安慰她,并和郭明义一道资助她。当年5月,郭明义到甘肃参加活动,专程看望了杨蓬丽。杨蓬丽拉着郭明义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郭叔叔和众多鞍钢志愿者的帮助,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生活,将来多为别人做点好事,把我感受到的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通过网络平台,1000多名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每次爱心团队的活动结束后,郭明义还会以“爱心团队在行动”为主题,通过微博公布活动的详细情况,并在微博群里广泛转发,5000多人在微博群的感召和激励下加入了“郭明义爱心团队”。

2012年2月底,一位家住海城农村的临产孕妇因严重贫血住进了鞍山市中心医院,急需剖腹产手术,否则会危及母子的生命。由于春节刚过,医院和血站都没有血小板,手术无法进行,情况非常危急。接到求助电话后,郭明义马上通过微博发出为孕妇捐献血小板的倡议,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4名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就赶到了血站,捐献了血小板,使母子平安得救。

2012年8月,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志愿者曹贵德病逝后捐献了遗体(器官),成为鞍山市和“郭明义爱心团队”第一位捐献全部遗体的志愿者。他捐献的眼角膜,使4名患者重见光明。许多网友在郭明义发布的介绍曹贵德义举的微博上留言说:“鞍钢职工的大爱情怀令人感动!曹贵德没有死,会永远活在善良人们的心里。”

2011年5月8日,家住四川省大竹县竹阳镇的廖洪川给“郭明义爱心团队”打来求助电话,说他的妻子汪莉芳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因严重发作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花光了东拼西凑借到的10万元,还欠了不少治疗费。他和妻子失业多年,没有子女,靠低保金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实在没法再筹钱为妻子继续治疗。当天下午,受郭明义的委托,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的志愿者就赶到医院去探望廖洪川夫妇,向他们捐助了第一笔治疗费,并把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反馈给“郭明义爱心团队”总部。郭明义立即发动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为这对不幸的夫妻奉献爱心,很快就募集到1万元捐款,马上汇了过去。此后,志愿者们又几次在治疗的关键时刻资助他们,使汪莉芳得到了及时治疗并康复。廖洪川在发给郭明义的短信中说:“没有你们的捐助和安慰,我和妻子都面临绝路。是你们救了我们夫妻二人的生命,你们永远是我的亲人!”

孙宝江是鞍钢矿渣开发公司水渣车间丙班的电铲司机。他组织志愿者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孙宝江分队”,并先后开展了“捐助困难居民、残疾儿童”“百人行动铲除积冰”等活动,队伍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百余人。他还创建了“爱心一条街”和“宝江爱心花园”,带领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奉献爱心。孙宝江和热衷公益的伙伴们制作了1500多张“爱心助老卡”,卡片上记录着社区70岁以上老人的姓名、年龄、病史、家庭住址以及电话等信息,为老人提供各种帮助。孙宝江还和爱心团队的队友们一起,组织居民参加了“衣加衣”温暖行动,为偏远地区贫困群体捐献冬季衣物400余件。

在“郭明义爱心团队”里,像孙宝江这样热衷公益事业的人数不胜数。一支支爱心团队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善心。“德不孤,必有邻”,他们把爱汇聚到一起,快乐别人,幸福自己!

走进鞍山,你不用问雷锋在哪里,因为数不清的“雷锋传人”就在你的身边,触手可及。

刘春来:把奉献当作最大的乐趣

鞍钢集团炼焦总厂五炼焦作业区乙班出炉工刘春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却赢得了人们由衷的尊敬。因为他26年如一日扎根在艰苦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实实在在地奉献,先后荣获了“鞍钢学雷锋标兵”“鞍钢优秀共产党员”“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辽宁省学郭明义先进个人”等称号。

刘春来先后在扫炉盖、上升管等几个岗位工作。尽管岗位一个比一个艰苦,但他却干得一次比一次出色。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的4号炉机侧出炉岗位是他申请去的第一个岗位。他自己动手制作了十几根1.5米—3米长的短钎子,出一炉,清扫一炉。刚干完一炉,就浑身是汗,双手磨出了血泡,但他还是咬紧牙关继续清扫,除了在上班时间干,下班了还要晚走多干一会儿,甚至大休班也跑到厂里干。经过两个月的苦干,他所在的岗位彻底变了样,成为作业区的样板岗位。当得知2号炉是作业区较难干的岗位后,他又主动要求到2号炉机侧工作。通过他的努力付出,2号炉的老大难问题也被他征服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战功卓著”的他竟然又主动请缨,到更艰苦的1号炉机侧出炉岗位工作……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刘春来还利用检修时间或工作之余,帮助其他同事清扫维护设备,传授工作技巧和经验。有人不理解,说他是“傻帽儿”。刘春来听到这些话,只是憨憨地一笑,说:“作为一名党员,你得带头干,群众才能跟着干,我要用我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为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降低生产成本,刘春来自己建立一个“孟泰节约仓库”。小到螺丝钉、电焊条,大到旧托辊、废支架,他都进行回收,并登记建册。别看他回收的东西不起眼,但关键时刻却能派上大用场。

刘春来工作三班倒,经常遇到下夜班的工友自行车出毛病,半夜找不到修车的地方,只能推车回家,他便开始义务为职工修车。一段时间,有人嘲讽刘春来,说他是在“整景儿”,想当劳模。可刘春来并没有把这些嘲讽放在心上,他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天早来2小时,晚走2小时,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善举。他先后自费购买打气筒18个、胶水60多管、气门芯300余条,以及各种修车零部件,为工友修车1900多台,打气近5万台次。在刘春来的带动下,“学雷锋义务修车小分队”不断发展壮大,由起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十几人,并被作业区命名为“刘春来义务修车小分队”。

从1990年开始,刘春来不满足于只在厂区为过往的职工服务,坚持走向社会到敬老院做好事。10多年来,他坚持每月至少3次到敬老院服务,从未间断过。为老人们拆洗被褥、洗澡、剪指甲、打扫卫生、清运垃圾;老人有病,他喂水、送药;老人过生日,他买来生日蛋糕,为老人祝寿……他的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刘春来的家并不富裕,爱人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老母亲还患癌症。尽管这样,刘春来还是多次资助敬老院,为老人们购买日用品。10多年来,他屡屡为灾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捐款……

李晏家:新时代的工人楷模

李晏家,鞍钢集团新钢铁公司化工总厂二炼焦车间点检班班长。多年来,他始终以雷锋、孟泰等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企业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鞍钢公司劳动模范”“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975年,李晏家进入鞍钢化工总厂二炼焦车间当钳工。当时,生产设备陈旧、工作强度大是二炼焦车间的最大特点。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李晏家对生产设备难题大搞技术创新。《可调节筛选的条筛》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专利,累计创效1200万元。2004年4月,以李晏家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小分队”成立了。通过小改小革、创新改造,“技术创新小分队”至今已获得国家技术专利52项、专有技术65项、厂级“两革一化”成果8100项。

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老李对创新改造的执着。一次,一位扫炉盖工人与李晏家闲聊时说:“现在炉顶上的浇泥小车把表面砖磨得千疮百孔,遇到下雨天,炉顶漏水,蒸汽加黄烟能把人呛个半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李晏家就跑到炉顶观察,查找原因,最后发现是炉顶浇泥小车的铁轮子啃蚀表面砖,于是,他又利用回收来的废旧物品制作了4台多转向胶轮浇泥小车。这种新型浇泥专用车,结构合理,使用轻便,造价低,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效减轻了对焦炉炉顶的损伤,每年可节约耐火砖费用80多万元。

一年365天,李晏家至少有360天在厂;他每天都至少早来半小时,晚走半小时。为了在设备维修中抢时间、抢进度,他干脆在家里备上一套工作服,遇上抢修,穿上工作服就进厂。仅1997年,李晏家深夜进厂维修设备就达100多次。

一次,在厂劳模体检中,李晏家被检查出肝部长有血管瘤,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放不下工作,只是在下班后到医院打针。班组的同事心疼地对他说:“你不要命了?我们把你送回家吧!”可他却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我这时休假影响了生产,那事儿可就大了。病可以晚上看,工作时间不能占。”就这样,连续100天,他总是在下班后去医院,从没有休过一天假。

李凤民:无私奉献谱华章

李凤民是鞍钢一位普通的工会退管走访员,30多年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华美的人生乐章。

李凤民认为,做好走访员的工作必须拿真心换真情,要把自己当作退休职工的亲人,甚至是子女。退休职工彭延斌长期患有糖尿病综合征、皮肤病。2013年,李凤民去医院看望,得知他只能24小时俯卧在病床上,家里人无力照顾,加上经济条件差,只能吃最便宜的病号饭,极度缺乏营养。李凤民咨询到适合彭延斌病情的营养配餐,坚持中午亲自动手做饭,骑自行车送到10多公里远的医院。医务人员和病友们都误以为李凤民是老彭的亲人,得知实情后,都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老工人苏钦德退休后回山东老家生活,户口却留在了鞍山。他患有小脑萎缩、白内障等疾病,无法回到鞍山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李凤民得知情况后,便把这件事揽到自己身上。他帮着跑苏钦德户口证明,到派出所说明情况、了解程序,到街道办事处协商办理,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才办成。老苏终于可以在山东老家就能领工资了,高兴得合不拢嘴,特意打电话对李凤民表示感谢。

每次走访前,李凤民都会仔细研究走访对象住址,确定科学的行车路线。为节省差旅费,李凤民坚持“多坐夜车,半夜前决不住宿,有公交车就不打车,尽量不走回头路”等走访原则,先后走访了五省60多个市、县69户,花费仅5000余元。有朋友问李凤民为啥这么“抠门儿”,他认真地说:“我没有权利挥霍企业的钱!”

10年来,李凤民共为退休职工操办丧事600余起,平均三五天就要去一次殡仪馆。退休职工都把李凤民当作最贴心的人,有事都愿意找他。李凤民处理本职工作以外的“闲事”不下百余起,婉拒酬谢礼金2万余元。

李凤民曾被推选为鞍山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荣获“辽宁省学习郭明义标兵”“鞍山市十大孝子”“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鞍钢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感动矿山十大人物”等称号。

鞍钢人的韧劲儿、鞍钢人的实干、鞍钢人的美德、鞍钢人的胸怀,在刘春来、李晏家、李凤民这些优秀的工人党员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翻开钢都楷模的历史画卷,虽年轮辗转,但其崇高精神早已融入城市文化的血脉,并以无私的价值取向、爱岗敬业的人生追求、牢记宗旨的优秀品质、引领时代潮流的文明风尚,铸就了鞍山城市文化的特质和内涵。

猜你喜欢
郭明义鞍钢爱心
孙茂芳、郭明义、庄仕华、冯健、肖文儒、周美玲
郭明义:践行雷峰精神 铸就滚烫人生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5
爱心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上海金属(2015年6期)2015-11-29 01:08:56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上海金属(2015年1期)2015-11-28 06:01:15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38
爱心熊
鞍钢高强汽车用钢研发进展
上海金属(2013年4期)2013-12-20 07: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