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与发展

2014-04-21 00:36:00朱玉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

朱玉明

摘要:千佛岩古村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民居风貌特征。文章从理性观点出发,以实际调研作为依据,分析千佛岩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归纳对古建筑保护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保护;发展;千佛岩;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夹江千佛岩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与其叫夹江,还不如叫江夹,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两条大江夹在中间而得名。出城向西,大约十公里,就是隐藏很深的千佛岩。千佛岩屹立在青衣江边,本无什么名气,但山岩这边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让夹江千佛岩走进世人的眼帘。

千佛岩,始建于宋朝,发展于唐朝,鼎盛与唐朝中期。据史料记载,蜀汉时期,诸葛丞相就在这里屯有重兵,以抵御南蛮。这支部队在此处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到明清年间,当地人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将千佛岩打造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且保留唐朝留下的千尊佛像。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古牌坊已毁,但仍从整体上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1 千佛岩古村落风貌的构成

千佛岩古村落的风貌特色,包括自然山水、社会风情、建筑环境三大类。自然山水,表现在村落选址、规划布局等方面,结合自然,依山傍水,体现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风情,以民风民俗为特色,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实木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是其中的代表;建筑环境,包括建筑组群、传统街区等,以民居、祠堂为代表,具有典型的明清村落风貌特征[124] 。

2 城市化进程对千佛岩的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这些情况与千佛岩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一些保留下来古建筑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即使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在需要修整时,又拨不出专项经费。并且在花费很大代价修复以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 ,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 。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更要保护建筑的“原汁原味”,即古朴的生活方式。而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是愿意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一旦这些居民迁出了居住的古宅,古村落,那么整个村落就失去了灵魂,单单的留下了空壳。

2. 1 明确保护的核心

(1) 千佛岩牌坊:村头坐落一座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当时施工技艺的显著体现。

(2) 明清民居、祠堂:点将台、西城楼、水云阁、揽胜亭、观澜亭、云门、万象亭、聚贤桥等明清民居、建筑、祠堂20余处,仍可见往昔的规模和特色。采用传统明清民居布局的手法,结构牢固,历经数百室内部分木雕装饰和小木作构件至今完好无缺。

(3) 传统街区:千佛岩临江而建,两条溪流在聚贤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古人对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

2. 2 划分保护等级

考虑千佛岩发展历史及建筑空间、艺术成就,将保护区划分为四个层面。即风貌保护核心区、风貌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一般控制区。

(1) 风貌保护核心区:风貌保护核心区包括传统街区及区内的重点建筑(如典型民居、祠堂等)。风貌保护核心区内的保护,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原则,保留和维护传统的风貌和特色。

(2) 风貌控制区:地处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周边,其建筑、环境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要求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与核心保护区风貌整体上保持一致。

(3) 风貌协调区:该区多为建国后和新建名居,从古村落风貌保护和建设整体考虑,对区内的建(构)筑物加以严格控制,与核心保护区以及风貌控制区整体相协调。

(4) 一般控制区: 该区多为近年所建的建筑(主要以农家乐为主),在一般控制区尽量采用与传统建筑协调的形式,形象地体现传统风貌内涵[5 ] 。

2. 3 重点建筑的保护

千佛岩古村落的重点保护建筑,包括民居,祠堂,楼台、亭阁、街区等,是千佛岩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文化精髓。这些重点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保护。

(1) 保护原则:对一些有重大纪念意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如千佛岩牌坊、造纸博物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做好重点保护的同时,组织申报上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已公布的县、镇级保护单位,由县、镇有关部门划定出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专门档案,落实保护措施[ 6 ,7 ] 。

(2) 保护措施: ① 环境整治。对古建筑环境进行整治,为古村落创造一个整洁,宁静的外部环境。②结构加固。对年久且结构有一定损坏的古建筑,采取措施进行加固,以保证其建筑整体的稳定和完整。③局部修复。对局部有所缺失的古建筑,依据现存的建筑形体进行修复,保证建筑风格的完整,对一些有重要价值、严重损坏的建筑配件、构件,按原样重建,恢复古建筑原有的格局。

2. 4 保护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2) 可识别性原则:添加部分都必须跟原来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哪些是修复的和当代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

(3) 必要性原则:加固和维护措施尽可能少。

(4) 可逆性原则:不妨碍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8 ] 。

3 结束语

千佛岩是人类文化的遗产,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保护它,在实际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保护的方法和原则,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来保护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 1 ]王生安. 文化建筑保护[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2 ]黄志松. 明清民居建造工艺技术探析[J ] . 工程建设,2006 ,22(6) :766 - 767.

[ 3 ] 付欣. 明清名居水墨的迷失[ J ] . 工程与建设,2007 ,21 (6) :867 - 868 ,870.

[ 4 ] 杨颖. 从民俗学角度看明清古民居的主要特点[J ] . 乐山学院学报,2005 ,7 (4) :16 - 18.

[ 5 ] 秦凯. 空间研究———古村落空间解析[M] . 西南建筑出版社,2006.

[ 6 ] 朱民万.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论古镇保护与开发[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 7 ] 李阳平. 明清古村落环境艺术简析[J ] . 洛阳大学报,2005 ,20(3) :105 - 106.

[ 8 ] 王浩宇. 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古村落保护发展
古村落能否找回青春?
当代陕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1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培中古村落文化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57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火焰山下古村落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