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彭
【摘要】艺术专业大学生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很大差异,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规律,针对他们的特征趋利避害,努力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是每个辅导员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和继承、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双重重任。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也慢慢出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艺术专业生源大幅度增加,导致学生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学生相较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更敏捷的思维、更丰富的想象力,更细腻的情感,这都为我们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怎样把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因材施教,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值得所有高校辅导员深入思考。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艺术专业学生与非艺术专业学生有很多共性,但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又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会引发他们在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政治意识淡薄,理性信念不坚定。
不关心政治,甚至谈“政”色变的现象在艺术专业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理性思考,很少关注国内外、校内外实事,对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可有可无,浪费时间。由于理想信念淡漠,崇尚自我设计,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部分学生受到艺术的商业化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追求“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
(二)自我意识强烈,忽视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
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非艺术专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采取一对多和一对一、室内和室外结合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构思、独立发展的能力,但也容易导致他们过度强调自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制约,凡事以个人实际需求出发,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同学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与配合,导致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崇尚自由的他们无视学校的组织纪律,主要表现为:频繁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上课随意玩手机、接打电话、自由进出;把零食、早饭带进课堂享用;在公共场合亲亲我我,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宿舍卫生不打扫、垃圾乱堆乱放、晚归、未归;作息时间不规律,大声喧哗,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和休息。
(三)学习态度不统一,重专业轻理论。
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对钢琴、舞蹈、美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具备了艺术天赋,在父母的支持下报各种培训班,条件好的家庭请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兴趣是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加上专业的指导、父母的督促,多年的刻苦练习下来,早就由喜欢变为热衷,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专业技能方面,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当然被严重忽视,以致于进入大学后,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抵触和畏难心理无法避免,学习态度不积极,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练习,补考、重修情况普遍。
(四)性格差异较大,危害心理健康。
艺术专业大学生热情、执着且敏感、冲动,往往凡事追求完美,当现实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情绪就会出现较大波动。敏感易冲动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承受力,经常有受挫感,无法做到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分支很细,不同方向的大学生专业要求、研究对象、表现方式不同,在性格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从事歌唱、舞蹈等表演艺术创作的学生大多自信、开朗、善于人际交往,情感宣泄方式趋外向。而从事美术、数字设计等静态艺术创作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宣泄方式大多内倾,作品成为他们情感交流的主要对象和寄托。因此在现实世界中,他们往往更内向、羞怯、忧虑、缺乏社交技巧,与同龄者和现实世界产生疏离。[1]
二、转变观念、改变思路,做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艺术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成为管理工作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教育管理应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创新,不断增强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和模式需要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好坏,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该课程的喜好、认识和学习成效,更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因此,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生动、鲜活地阐明书本中的理论。第二,授课老师可以在教学课程的进行中适当地邀请经验丰富、政治思想素养高的优秀教师穿插进行专题讲座,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用丰富的媒体手段和真诚的情感教学,利用视频、音响等媒体将老师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趣味的氛围中学习。
(二)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深入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比书本上更加真实、亲切,能让学生摆脱政治理论课的说教,投身到社会的大课堂中 ,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吸取养分,接受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全面提高。艺术实践是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有利平台,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得到各种学习机会,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并活学活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磨练大学生的心智、提高综合素养、增强抗挫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三)完善自我,用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艺术专业大学生虽然个性张扬、叛逆、不喜管束,但这只是他们保护自己的外衣,他们内心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同。要想教育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作为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对各种艺术门类有基本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转变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此之外,个人的魅力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我们要举止文明,言行一致,遵纪守法,自爱自强;对工作要有极大的热忱,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让学生心服口服,自觉履行。
三、结语
总之,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之路既漫长又艰难,不仅需要自身的投入和奉献,更需要社会、学校各部门和家庭多方面的积极沟通和配合。光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要乐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做好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政治上的引路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和生活中的关怀者,为社会培养出学艺精湛、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林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2.
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