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黄海地区鸻鹬的迁徙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4-04-21 00:36:00殷世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湿地黄海栖息地

殷世雨

鸻鹬类(Waders)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所有水鸟中飞行距离最长的水鸟类群。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冬地到俄罗斯远东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繁殖地,有些鸻鹬类一年中要完成长达30,000km的迁徙,穿越一系列不同的气候带。为了满足这种周期性生活的需要,鸻鹬类需要在长途迁徙路线上有一系列优良的湿地栖息地,以补充继续飞行所需的能量储备。黄海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鸻鹬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对整个迁飞区鸻鹬类的成功迁徙、繁殖和种群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鸻鹬类、湿地、黄海、迁徙、栖息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S342文献标识码: A

Shorebirds (Waders) is the East Asian - Australasian migration zon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waterfowl groups in all birds fly the longest distanc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ustralia, New Zealand winter breeding to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American Alaska area, some shorebirds in a year to complete the migration to 30000km, through a series of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is period of life, shorebirds in long-distance migration has a series of excellent wetland habitat route, to supplement the energy required reserves continue to fly. The Yellow Sea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ast Asian - Australasian migration area,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 it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nnel of shorebirds migrate south, the migration zone shorebirds success migration, re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Keywords: shorebirds, wetland, the Yellow Sea, migr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中途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鸻鹬类对栖息地的选择

鸻鹬类水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世界各地有着很广泛的分布。鸟类迁徙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尤其是黄渤海地区是其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域。多年来的调查显示,这一地区仅在鸟类北迁时期就支持着超过200万只的鸻鹬类水鸟(陈克林等,2006)。中西部地区也有少量群体零星分布。而越冬时期则在江南、华南地区较为常见。

鸻鹬类为典型的湿地鸟类,对生境要求较高,其主要生境类型包括:沿海滩涂、湖畔、河滩等水域地带。当湿地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大于 60%或水域小于区域总面积的 20%时,鸻鹬类基本不出现;在同时具备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时,植被覆盖率为 10%~20%时,鸻鹬数量最多(唐承佳等, 2002)。

二、鸻鹬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地、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张孚允等,1997)。

绝大部分鸻鹬类水鸟的一生都是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中度过的,这种纵贯南北半球、跨越一切边界的非凡大迁移周而复始,亘古不变。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的鸻鹬类,大部分种群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还有部分种群的繁殖地远达美国阿拉斯加地区。

鸻鹬类的越冬地分布十分广泛,北起中国黄渤海地区,向南跨越南亚、东南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越冬期一般为11月至翌年3月。

鸻鹬类的迁徙往往都是长距离的,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冬地到俄罗斯远东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繁殖地,一些迁飞距离最长的鸻鹬类一年要完成长达30,000公里的非凡旅程。

大量的研究表明,鸟类在开始迁徙之前,都要积累一定比例的脂肪和蛋白质,鸻鹬类也不例外,每年的3月初在它们迁徙之前,我们可以发现鸻鹬类的体形发生明显变化,因为在进行迁飞的准备过程中,它们体内的蛋白质已增加了2倍左右,而脂肪则增加了10倍以上(马志军,2009)。而正是这些充分的准备工作才使鸻鹬类得以完成跨越南北半球的伟大迁徙。

三、鸻鹬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与自然界其他鸟类一样,鸻鹬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虽然对生产力可能没有重大影响,但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对昆虫数量的抑制作用方面。因为鸻鹬类幼鸟出壳的时机正是北方许多种昆虫的数量开始爆发的季节,随着北方气温的回升,无数昆虫的幼虫蜕去外壳,羽化为成虫(Jan van de Kam,2008),而这就成为了各种早成性鸻鹬类幼鸟绝佳的食物资源。

此外,鸻鹬类也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任务。

四、鸟类迁徙研究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被应用到鸟类迁徙的研究中,为深入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直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总结了一系列鸟类迁徙研究的方法,如:野外观察、雷达监测、环志、卫星跟踪、稳定同位素和室内控制实验等(马志军,2009)。

五、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及迁徙对策研究

中途停歇地是迁徙鸟类在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之间的联系枢纽,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从鸟类的迁徙对策、中途停歇地的选择、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留时间、体重变化和种群特征以及中途停歇地的环境状况等方面,回顾了中途停歇生态学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迁徙对策理论的实验研究,小型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歇时间及体重变化的准确确定等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马志军等,2005)。

六、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于鸻鹬类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物种生态、个体基因研究及栖息地变化对鸻鹬类影响方面。而在迁飞区或地区级别上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不是十分充足,不能在区域的层面上给人一个整体的认知。虽然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很精细、充分,但未能反映出我国在湿地及鸻鹬类保护方面的全球重要性。因此,国家政府或国际间组织在进行生态保护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时,尚不能从以上的研究工作中获取足够的基本信息。

而在国际层面上,黄海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许多水鸟南北迁徙旅途中的唯一驿站,保护好黄海地区的湿地对于保障水鸟的成功迁徙,维持迁飞区内绝大部分水鸟的种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黄海地区的全球重要性应该受到周边三个国家的政府及国际自然保护机构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对黄海地区的湿地与鸻鹬类资源进行了十年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部分重点湿地的持续调查数据,对整个黄海地区的鸻鹬类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清了鸻鹬类在黄海地区的总体数量及空间分布状况。填补了国内没有开展过大范围鸻鹬类资源清查的空白。指出了该地区鸻鹬类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未来采取“区域性合作”保护湿地与水鸟资源的建议,供各级政府决策部门以及有关自然保护组织参考。

其突出特点有五:

(1) 本研究所覆盖的范围之广,在中国鸻鹬类的区域性分布研究方面尚无前例。

(2) 本研究所专注的黄海地区在“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中的地位是极其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本研究全面分析了整个黄海地区鸻鹬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这在国内研究工作中尚属首次。

(4) 本研究首次提出中、韩、朝三国采取协调行动,“在大黄海生态区的层面上开展合作”保护迁徙鸻鹬类水鸟的建议。

(5) 本研究根据《湿地公约》界定国际重要意义湿地的标准,一次性确定了19块重要湿地,如此之多的数量是建立在长期大量的扎实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以大量的数据证明了黄海地区在全球生态保护方面所应占有的地位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吉余:《中国海岸带地貌》,海洋出版社,1995年.

[2] 陈克林、张小红、许强等:《黄渤海湿地与迁徙水鸟研究》,2006年9月。

[3] 赵正阶:《中国鸟类手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4] 张孚允、杨若莉:《中国鸟类迁徙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湿地黄海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28
黄海简介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厦门航空(2018年4期)2018-04-25 10:49:27
三角恒等变换去哪儿了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白洋淀湿地现状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