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不是个坏名词
如今的家族企业似乎不衰反盛,世界500强中家族企业所占比率从2005年的15%增长到了现在的19%。
现代社会,真正的权力很少是由继承所得。君王们终日只是剪彩,出席葬礼。贵族们要想有正儿八经的影响力就得吃苦奋斗。即使是在美国,克林顿和布什这样的世家也得不辞辛苦,参加选举。但在资产阶级体系却存在着一个例外:家族企业。
数十年来,商学院教科书一直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到来,家族企业必将消亡。他们还坚称家族企业达拉斯式的缺陷会变得更加严重,家族纷争会让这些企业陷入分裂状态,盛极必衰的规律也会将企业置于混乱的管理之下。大多数国家都有“富不过三代”这个说法。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这一说法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正确的,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家族企业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衰退期。
然而,如今的家族企业似乎不衰反盛。世界500强中家族企业所占比率从2005年的15%增长到了现在的19%。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现象。因为,家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但就算在发达国家,现今的家族企业也是地位稳固。在世界500强名单中,15%的美国公司都是家族企业。这一数据仅比十年前略低。在欧洲,四成的大型上市公司都为家族掌控。
很多美国人,一整天都在消费家族企业的产品:读纽约时报或是每日邮报,开宝马或是福特、菲亚特,用三星手机打电话,在康卡斯特有线电视上看福克斯频道。
家族企业的繁荣可能会持续。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家族企业能在所有年收益高于10亿美元的公司中占到37%的比重。而在2010年,这一数据是16%。福布斯不久前发布2014福布斯中国香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榜单时指出,管理者为家族成员的129家内地赴港上市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要普遍好于职业经理人掌管的公司。由家族成员掌管的企业各项指标均明显高出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企业,尤其是净利润3年复合增长率是其3倍。
谢旻水晶石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
家族企业曾被判下死刑,但如今却势头正猛,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族对于其明显不足之处,采取了更好的处理方法。如今,家族企业的老大很少会让位给“阿斗”。大多数继任者会被送到商业学校,然后先从一系列低层工作做起。
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尤以德国家族企业为多)逐渐将家庭成员从行政岗位调至董事会中担当监管职责。社会上出现了帮助企业家族处理企业独特变故的一整套咨询行业。这些公司替家族调解个人冲突,保证在削弱至亲权力的同时不伤及亲情。
目前家族企业的实力一点不比资本主义早期逊色。它们解决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代理问题,他认为雇来的经理在对公司的管理上肯定不会像公司老板那样警觉。家族企业中的老板通常极度节俭。在这一点上,诸如沃尔玛、科氏工业这样的公司是著名的例子。这些公司纪律严明,决策开明,管理简明,并且极其强调运营效率,都善于从长远计议,而不是只关注公司季度表现。譬如罗氏在研制药物上就有长期的打算,默多克家族和他的新闻集团在困难时期仍旧坚守纸媒。
一场关于家族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争正在发展中国家展开。老式做法中,庞大的家族企业依托政治关系在全球化带来的竞争中自我保护,并依靠复杂的交叉所有制结构,用最少的花费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权。新派的家族企业则是专业管理、透明运营的。企业家保有长远视野,追求长期质量的同时,排斥当初使得企业富强的手腕和伎俩。
家族企业的另一个大问题对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均有荼毒,即血缘关系中,弱者并未学习到强者的能力。一家著名调查公司发现只有16%的受调查家族企业有正式的接班方案。太多企业家缺乏野心,认为他们不能无法同全球的顶尖公司竞争。他们深信自己已为时代淘汰。然而,顶尖的家族企业应该用它们辉煌的记录提醒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至少在商业领域,要想公司欣欣向荣 ,不一定非要放弃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